close

鋼鐵人電影版裝甲與相關科技介紹(五版更新)

 
鋼鐵人(Iron Man)是引領我進入美漫世界的契機,也是我個人瞭解最深、最感興趣的美漫角色,因此一直以來我都希望能撰文介紹這位英雄最具魅力的特色:裝甲與科技。
 
然而,自1963年連載至今的鋼鐵人漫畫光是正史世界(Earth-616)版本就已經累積了至少50套裝甲,要將這些橫跨50年歷史、彼此設定可能也略有矛盾[1]的龐大資訊爬梳成一篇完整而正確的介紹無疑是十分浩大的工程;相較之下,Marvel Studios自2008年起逐步鋪陳的電影世界觀(Earth-199999)累積的作品數尚少,介紹起來相對容易許多,因此我嘗試整理了手邊的資料,希望能透過這篇文章讓更多人對電影版的鋼鐵人有更詳細深入的認識。

要注意的是,本篇文章的部份內容是在缺乏官方設定的情況下從現有資訊中所推導而出,若官方未來有不同於本文的解答,還請以官方的設定為主;如有問題也歡迎讀者不吝在留言欄中提出,以利本文的修訂。

[1] 主流的美國英雄漫畫係採用多名創作者分工、接力的創作形式,因此不同連載間難免偶有衝突。

一、鋼鐵人的動力科技
與完全依賴著裝者自身體力支撐的傳統盔甲有別,東尼˙史塔克(Tony Stark)研發的「鋼鐵人」系列裝甲在分類上屬於「動力裝甲(Power Suit/Armor/Exoskeleton)」,是一種以電腦感測著裝者關節動作後,再由外部動力源輸出能源連動的外骨骼裝置,因此在操作上不只對著裝者本身體力的消耗極少,更可以讓著裝者發揮出超乎常人的力氣。
 
但可想而知,大量的能源消耗一直是開發動力裝甲所必須克服的最大難題,所以穩定而龐大的能量來源始終是動力裝甲的生命。在電影裡,鋼鐵人系列裝甲使用的動力來源是小型化過後的「弧形反應爐(Arc Reactor)」[2],這個裝置在目前推出的數部電影裡已歷經多個發展階段,也出現過數個版本,以下將依序介紹:
 
[2] 院線版字幕翻譯成「方舟反應爐」似是將原文的Arc誤植為Ark。
 
1.弧形反應爐(「聯合計畫」原型)
位於軍火工廠的反應爐。
弧形反應爐科技的誕生最早可溯源至阿斯嘉人(Asgardian)遺留在地球的珍寶—宇宙魔方(The Tesseract)。這個足以產生龐大能量並製造愛因斯坦--羅森橋(Einstein-Rosen Bridge,即蟲洞)的神物在二次大戰期間曾被九頭蛇軍團(Hydra)奪取作為雷射坦克、大型轟炸機......等武器與載具的能量來源,並在其襲擊全球的計畫失敗後遺留在北極圈的深海當中,最後輾轉被東尼之父霍華德˙史塔克(Howard Stark)所回收。
 
幾經研究後,受到宇宙魔方啟發的霍華德自1963年起[3]展開了「聯合計畫(Unity Project)」,並邀請甫自蘇聯叛逃的科學家安東˙萬科(Anton Vanko)一起完成了反應爐原型的基礎設計。只可惜在原型完成以前,安東即於1967年被指控從事諜報活動而遭到了美國政府的驅逐[4],這個插曲間接造成了「鞭狂(Whiplash)」多年後向史塔克家族復仇的事件,也讓霍華德一度放棄以永續能源改變世界的理想。事件發生後,霍華德在好友兼生意夥伴奧比˙史坦(Obadiah Stane)的勸說下重新投入軍火生產[5],弧形反應爐首座原型直到1975年[6]才得以完成並公開亮相。
 
原型版的弧形反應爐至少有2座,其一負責東尼馬里布(Malibu)宅邸的廠房供電;其一則位於史氏工業(Stark Industries)加州總部的軍火工廠,並在奧比˙史坦與東尼的戰鬥中因人工超載而完全毀損。雖然史坦曾說弧形反應爐只是個「不具經濟效應的噱頭」,但從上述反應爐原型被實際運用的情況推斷,此話應是指研發投入的成本過高且不及小型化過後的功效,並非指反應爐的能源產出不足。
 
但事實上,「聯合計畫」所完成的反應爐仍然只是個半成品。原本由霍華德發現、預定置入反應爐核心的新元素在當年的科技限制下是無法合成的,因此霍華德只得採用對人體有害的鈀(Palladium,Pd)作為替代的反應原料,並將新元素的原子結構圖隱藏在1974年第3屆史塔克博覽會(Stark Expo)的展場模型中、期望東尼未來能在神盾局(S.H.I.E.L.D.)的協助下重現弧形反應爐應有的樣貌。
 
[3]《鋼鐵人2》00:47:19
[4]《鋼鐵人2》00:47:27 
[5]《Iron Man 2: Public Identity》#2,p.2-4。
[6] 官方提供的劇中時間軸,《The Art Of Marvel's The Avengers》,p.16。

2.小型化弧形反應爐(應急品)
「東尼˙史塔克也有心的證據。」
問世以後,弧形反應爐的發展隨即陷入了數十年的瓶頸,直到2009年東尼被「十環幫(The Ten Rings)」俘虜、強迫其打造武器的事件發生後,這項科技才開始有了重大突破。
 
由於東尼在暴徒襲擊的過程中被飛彈波及,不只身受重傷,砲彈的碎片也深植心臟難以取出,為了拯救東尼的生命,同為十環幫人質的侯殷森 (Ho Yinsen)遂在其胸口植入一枚連接到汽車電池的電磁鐵作為吸附之用,以避免砲彈碎片隨著血液循環進入重要器官;但殷森所作的畢竟只是暫時性的急救措施,因此東尼在生命跡象穩定之後利用十環幫提供的軍火材料暗地製造了小型化的弧形反應爐,除了提供電磁鐵幾近永續的電力外,也為逃生用的鋼鐵人Mark 1裝甲供給能源。 
 
這款小型化弧形反應爐所使用的鈀金屬是從史氏工業生產的飛彈零件中取出,置入核心的數量總計1.6克[7],雖然每秒估計可產生約30億焦耳的電漿能量[8],但如此龐大的能源在Mark 1裝甲逃離山洞時就已近乎消耗殆盡,因此東尼回國後隨即製造了全新的反應爐完成品以資替代,並委託秘書小辣椒˙波茲(Pepper Potts)將舊版的反應爐丟棄。不過小辣椒將原本應銷毀的反應爐做成了紀念品回送給東尼,這個「東尼˙史塔克也有心的證據」也因此陰錯陽差地在日後成了Mark 3裝甲對抗「鐵霸王(Iron Monger)」時唯一可依賴的能量來源。
 
[7]《鋼鐵人》00:24:13
[8]《鋼鐵人》00:25:53;《Iron Man Manual》,p.37。
 
3.小型化弧形反應爐(完成品)
新一代的武器......
由於最初的小型化弧形反應爐是危急情況下利用有限資源打造而成的應急品、功能尚不完備,因此東尼死裡逃生後,隨即利用家中廠房製造了第二個小型化反應爐以資替換。
 
與最初的應急品相比,第二版的弧形反應爐除了結構較為簡單外,能源輸出更強也更加穩定,足以因應飛行、發射衝擊光束等新一代裝甲增加的功能,儼然已經進入正式完成品的階段。只可惜這個反應爐在歷經Mark 2的首次飛行與Mark 3的古密拉(Gulmira)遠征後即被史坦強行奪取作為鐵霸王裝甲的動力源使用,並在最後決戰的爆炸中與覆敗的史坦一同灰飛煙滅。 
 
4.小型化弧形反應爐(第二型完成品) 
歷經史坦背叛的事件後,完成新型Mark 4裝甲的東尼開始以公開身分活躍於世界各地,頻繁進行跨國救災與打擊十環幫......等活動[9],而隨著新裝甲的使用次數日益增加,製造新反應爐的需求自然也應運而生。
 
可隨意取出鈀金屬板的設計。
新版小型化弧形反應爐的功率已經到達了每秒可輸出80億焦耳的程度[10],而且外觀比前一款簡單、功能也更加重視拆卸與替換的便利性。反應爐底部的電線設計被取消,再也不需要與東尼體內的電磁鐵進行有線連結,因此更容易自胸口取出,也更容易補充能源—只要打開反應爐的底部後,就可以隨時替換反應爐核心的鈀金屬原料;備用的鈀金屬板平時則收藏在東尼的雪茄盒裡。
 
但東尼長期的使用與依賴卻也暴露了弧形反應爐的致命缺點—鈀金屬中毒。這種重金屬中毒的現象無法痊癒,只能透過服用葉綠素汁與二氧化鋰的注射減緩症狀,新型裝甲龐大的能量消耗更是加速了感染的過程:隨著鈀金屬板替換的次數越來越頻繁,東尼血液內的毒素指數也越來越高,因此尋找替代的反應原料顯然成了當務之急。
 
[9]《Iron Man 2: Public Identity》連載劇情。
[10]《鋼鐵人2》官方網站的介紹(「War Machine」模式下的「Videos」頁面)。

5.小型化弧形反應爐(第三型完成品)
 
新反應爐使用新元素作為核心。
正當東尼面臨死亡邊緣、絕望地發現任何現有的元素都無法替代鈀金屬作為弧形反應爐的核心時,神盾局長尼克˙福瑞(Nick Fury)親自捎來了霍華德當年遺留給東尼的訊息,終於讓弧形反應爐藉東尼之手邁向最終完成的階段,並重現設計之初所預想的面貌。
 
這款最新型的小型化弧形反應爐使用了霍華德˙史塔克當年在科技限制下未能合成的新元素,不只反應爐的運作達到了最佳狀態、其每秒所能提供的電漿能量更是超過了100億焦耳,龐大到「讓核子反應爐比起來就像3A電池一樣」[11];更重要的是,新反應爐在裝上胸口後意外吸收了東尼體內殘留的鈀金屬毒素,奇蹟似地解除了東尼的死亡危機。
 
值得一提的是:東尼在將反應爐裝入身體後曾驚呼新反應爐的味道像「椰子混著金屬」,據說這是部份吸毒者對古柯鹼的描述,對照演員小勞勃˙道尼(Robert Downey Jr.)在現實世界中的人生經歷,這句黑話其實相當有自嘲的意味。

[11]《Iron Man Manual》,p.74;《鋼鐵人2》01:07:20。
 
6.弧形反應爐(二版原型)
歷經東尼瀕死的危機與鞭狂在第4屆史塔克博覽會上引起的動亂後,自軍火生產轉型投入綠能科技的史氏工業開始在紐約中央車站旁建造新據點史塔克大樓(Stark Tower),並將第二代的弧形反應爐原型投入作為該建築的獨立供電設施。
 
史塔克大樓的供電用反應爐。
負責為史塔克大樓供電的弧形反應爐位於建築地下,其所生產的能源足以讓整棟大樓在毫無外部供能的情況下獨立運作長達一年的時間[12],因此洛基(Loki)曾率領被其操縱的艾瑞克˙賽維吉博士(Dr.Erik Selvig)佔領此地,並利用反應爐供給的龐大能量驅動以宇宙魔方為核心的傳送裝置,藉以為奇塔瑞(Chitauri)大軍開啟通往地球的傳送門。雖然東尼的電腦管家老賈(J.A.R.V.I.S)及時切斷了反應爐的供電,但先前所提供的能源已足以讓賽維吉博士的傳送裝置自行運作,因此仍然未能成功阻止奇塔瑞大軍的來襲。 

根據東尼所言,史塔克大樓所使用的反應爐其實還只是個原型[13],但從其外型與效能判斷,應可推測這個反應爐的核心也使用了霍華德當年發現的新元素。

[12]《復仇者聯盟》00:57:55。
[13] 同前註[12]

7.小型化弧形反應爐(第四型完成品)
手術過程中被懸掛的反應爐。
歷經洛基與奇塔瑞大軍入侵紐約的事件後,東尼在著手「酒窖計畫(Project Wine Cellar)」[14]的同時也將自己胸口裝置的小型化弧形反應爐進行了更進一步的升級。這款弧形反應爐同樣使用了霍華德˙史塔克當年發現的新元素,外觀比起前一版本則更加簡化,反應爐表面框架的造型僅剩下中心部份的三角形設計。

第四型完成品同時也是東尼在身上裝置的最後一款弧形反應爐。經過奧德區˙齊禮安(Aldrich Killian)與AIM企圖以絕境病毒(Extremis Virus)控制全球恐怖供需的事件後,一度受恐慌症所苦的東尼決定委託心臟外科權威吳醫生(Dr. Wu)將鑲嵌在體內的砲彈碎片取出。在手術的過程中,這款弧形反應爐被懸掛在手術台上方、以便即時吸附從東尼體內取出的碎片;手術結束後,東尼則回到自己馬里布豪宅的原址,將已經停止運轉的反應爐丟進大海,讓自己的人生正式邁向下一個階段。

[14]《Marvel's Iron Man 3 Prelude》#2,p.17。

8.小型化弧形反應爐(仿製品)
鞭狂的兩款仿製品,新製的(圖右)轉速較高。
除了東尼製造的款式之外,小型化弧形反應爐也曾出現過效能較差的仿製品:例如安東˙萬科之子伊凡˙萬科(Ivan Vanko)為了向史塔克家族復仇,就曾以自身技術配合父親遺留的設計圖製造了小型化的仿製反應爐,並以「鞭狂」裝甲在摩納哥大獎賽(Grand Prix de Monaco)的賽道上對東尼發動攻擊。
 
根據東尼與伊凡在牢房的對談,這種仿製品係採用將衝擊波能量(Repulsor Energy)穿過離子化電漿管道的方式[15],加上轉速較低,因此效率不佳、輸出能源亦有限。之後,在賈斯汀˙漢默(Justin Hammer)幫助下越獄的伊凡利用漢默工業(Hammer Advanced Weapon Systems)提供的資源私下製造了第二款仿製品,並加倍了反應爐的轉速,藉此供應新一代鞭狂盔甲的動力。

[15]《鋼鐵人2》00:38:20。

二、鋼鐵人裝甲功能概述
與弧形反應爐相同,鋼鐵人系列裝甲的技術也是在東尼被十環幫俘虜的事件發生後獲得了發展的契機、並在其歸國之後歷經無數次的改良與強化。除了能力較為平均的泛用型裝甲外,東尼在持續修改裝甲設計的同時也曾開發匿蹤裝甲、深潛裝甲、太空裝甲、工程用裝甲......等多款部份機能特化的種類,以因應各種任務的需求。
 
掌心衝擊波光束是鋼鐵人最具代表性的武器。
武裝方面,鋼鐵人裝甲可透過弧形反應爐供應的龐大能源賦予著裝者超乎常人的力氣,裝甲各處的莢艙中則設有飛彈、微型炸彈......等各式火器;除此之外,幾乎所有裝甲在胸口與手掌都配有可將能源轉化後輸出的衝擊波轉換器(Repulsor Transmitter,RT),可發射掌心衝擊光束(Repulsor Beam)、胸口單一光束(Uni-Beam)這兩種制式武裝。轉換器所發出的衝擊波具有分解物質的能力,除了可在一般模式下調整強度外、亦可聚集在高能電漿中以脈衝光束模式發射[16]。相較於掌心光束在飛行時也能提供姿勢制御的輔助,單一光束的主要功用則在於保護胸口衝擊波轉換器(Chest RT)底下負責提供整套裝甲能源的弧形反應爐,因此使用的機會較少。
 
防護方面,裝甲外殼使用的各式合金可防禦相當強度的攻擊、部份型號則具有展開能量護盾的設計,裝甲內部亦設有各式各樣的緩衝裝置、緊急滅火裝置與維生系統,例如:Mark 6裝甲在胸甲兩側的肋部陣列區塊(Ribcage Assembly)設有感測器,可隨時監測著裝者的生理狀況;當著裝者在水中、太空等低氧環境中行動時,內部供氧系統則可在密封裝甲的同時提供至少一小時的氧氣循環[17];Mark 4等裝甲內建的過濾系統也可因應著裝者排泄的需求,過濾出來的水甚至可以飲用[18]
 
除了基本的步行與奔跑外,著裝者在使用鋼鐵人裝甲時最主要的移動方式是透過腿部推進器(Jet Boots/ Thruster)提供的推力進行滯空與高速飛行。透過弧形反應爐提供的龐大能量,大多數裝甲在飛行時皆可輕易突破音速、亦能爬升至任何高度;雖然東尼曾在實驗Mark 2裝甲時發現結冰造成傳感器失靈的問題,但自從更換裝甲外殼所使用的材質以後,Mark 3以降的型號已不再受到飛行高度的限制。而為了因應減速的需求,Mark 6等具有飛行能力的型號在裝甲背部皆設有氣動減速翼,展開後可於5秒內將飛行中的裝甲從2馬赫的速度減速至靜止狀態;裝甲內部亦設有平衡系統,可於劇烈減速時大幅減少著裝者受到的衝擊[19]
 
另外,大多數的鋼鐵人裝甲也具備了在水中或外太空行動的基本能力,例如:東尼曾身著Mark 6裝甲進入水中切斷史塔克大樓的外部供電、亦曾在奇塔瑞人入侵紐約期間身著Mark 7裝甲將核彈攜往太空、成功引爆了外星入侵者的母艦;特化型的Mark 39裝甲更能進行亞軌道飛行以因應衛星維修等任務。
 
裝甲的自動導航功能。
雖然鋼鐵人裝甲功能繁複,但除了在危急情況下打造的Mark 1之外,每套裝甲在頭盔中都設有中央控制系統,除了可透過衛星連線取得電腦管家老賈的遠端操作協助,螢幕上亦具備了抬頭顯示(Head Up Display, HUD)功能,讓著裝者得以輕易取得各種資訊並在射擊時協助鎖定。主控系統同時也包含了自動導航裝置,可以快速設定行進路線或動作模組後讓輔助AI接手操作。為了因應頭盔被破壞或是主控系統失靈的情形,裝甲的部份功能也能以手動或自動的方式開啟,例如:Mark 2腰部的圓盤轉動後可展開裝甲背後的氣動減速翼;Mark 3的前臂部份係由東尼胸口的反應爐直接供能,在危急時可自動展開腕部偏向板(Wrist Deflector)增加防護面積[20]......等等。
 
鋼鐵人裝甲消耗的龐大能源主要係來自弧形反應爐的供應,必要時也能切換到內置的緊急備用電源使用。在開發初期,大多數裝甲的能源皆是由東尼胸口的反應爐直接提供,Mark 8以降的機型由於開發之初即被賦予了遠端操控的任務,因此可推斷機體內皆裝載了獨立供電的反應爐。另外,由於Mark 2裝甲在東尼鈀中毒期間增設的反應爐與本體之間並沒有任何能源線連接[21]、東尼也能隔著西裝穿上Mark 4裝甲,依此推測,弧形反應爐應是採用微波等無線供能的方式為裝甲提供動力。
 
攜帶與穿著方面,鋼鐵人系列裝甲的各個部位皆有手動穿脫的設計,東尼也製作了一系列可快速將裝甲拆卸為零組件並自動收納的全自動穿脫系統。而為了讓自己在面臨危險時可儘快獲得保護,著裝方式的各種創新也始終是東尼在改良裝甲時的一大考量,因此歷代裝甲中曾出現過實驗性質濃厚、可摺疊為手提箱攜帶的Mark 5裝甲;可對著裝者進行動態定位並快速展開的Mark 7則奠定了日後其他型號著裝方式的基礎;新世代的Mark 42更是採用了腦波控制的設計,各個部件皆可在東尼的遠端命令下以超音速前來進行自動組裝。

[16] 《鋼鐵人2》官方網站的介紹(「Mark 6」模式下的「Videos」頁面)。
[17] 《鋼鐵人2》官方網站的介紹(「Mark 6」模式下的「About The Movie」頁面)。
[18] 《鋼鐵人2》00:55:00。
[19] 《鋼鐵人2》官方網站的介紹(「Mark 6」模式下的「Downloads」頁面)。
[20] 《鋼鐵人2》官方網站的介紹(「Mark 6」模式下的「Partners」頁面)。
[21] 《鋼鐵人2》01:10:05。

三、鋼鐵人各式裝甲介紹—經典系列
1.Mark 1
Mark 1是東尼與殷森在被十環幫俘虜期間為了逃生而打造的裝甲,也是所有鋼鐵人裝甲的原型。

由於Mark 1與作為動力來源的弧形反應爐一樣都是東尼利用飛彈、火箭等十環幫提供的史氏工業武器拆置而成,因此外殼包含了鐵、銅、鎂與各式合金[22],材質混雜,防禦力也遠遠不及日後所製造的其他型號,但這套裝甲在逃生時仍然為東尼提供了相當程度的保護,十環幫所使用的武器幾乎都無法對包覆在裝甲下的東尼本人造成傷害。

Mark 1的腰部具有迴轉平衡機構,四肢關節則皆以伺服電動機帶動,除了手臂可產生900磅(約408公斤)的推力外,雙腿在液壓機構的輔助下更可輸出高達1500磅(約680公斤)的推力[23],因此東尼著裝後即可發揮超乎常人的力氣。但這套裝甲畢竟是在資源有限又受到監視的情況下倉促完成的急造品,許多關節機構因無法小型化只得以外露的方式設置,因而有容易損毀的嚴重缺陷:例如帶動右大腿的履帶裝置在東尼逃生時就曾被子彈擊中而故障,連帶造成了東尼受困火海的危機。
 
雖然劇組是以漫畫正史中最初的Model 1灰色裝甲[24]作為Mark 1的設計藍本,但與漫畫版本不同的是,Mark 1在設計之初並未配有日後型號制式的衝擊波轉換器,因此東尼胸口的反應爐在著裝後係以外露的方式呈現、裝甲本身的攻擊面也較為貧乏,除了拳腳之外可依賴的中、遠距離武裝僅有小型火箭發射器與雙手各一的火焰放射器。不過前者成功炸傷了十環幫首領拉薩(Raza)、後者亦在東尼逃生時重創了十環幫據點的軍火庫,兩種武裝在行動中都發揮了相當卓越的使用效果。另外,Mark 1也是目前唯一一套沒有內建頭盔中控系統而必須透過外部開機的裝甲,不只發射武器、啟動腿部噴射等功能都必須手動操作,著裝與開機時耗費的大量時間也造成了殷森的喪命。
 
Mark 1受困火場。
移動方面,Mark 1已配有初步的飛行系統,但腿部噴射在東尼升空途中即發生故障,使得這套裝甲曾一度毀於降落失敗的意外。
 
由於東尼成功逃生後並未將Mark 1因墜地而散落的零件帶回美國,這套裝甲也因此落入殘存的十環幫手中、在重新組裝後輾轉成了鐵霸王裝甲的設計原型,直到東尼與史坦決戰後才又被重新回收。事件結束後,Mark 1被移往東尼馬里布家中工作室的裝甲庫收藏,並在日後AIM以武裝直昇機突襲的過程中被引爆(應為自毀功能啟動),最後與豪宅的殘骸一同沉入大海之中。

[22]《鋼鐵人2》互動式預告的介紹。
[23] 同前註[22]
[24] 近期連載故事《World's Most Wanted》裡也曾使用過「Mark 0」的稱呼。

2.Mark 2
逃離十環幫長達3個月的監禁後,歷劫歸來的東尼開始對販售軍火感到遲疑,遂於歸國後宣布將史氏工業的軍火工廠關閉、獨自一人埋首於新一代動力裝甲的研發。
 
有鑑於Mark 1降落失敗的經驗,Mark 2裝甲在設計之初即將飛行功能的強化列為首要目標,因此這套裝甲的材質使用了鈦金屬[25],並增設以衝擊波科技為基礎的飛行系統,不只提高了腿部推進器的推力與穩定性、雙掌更新增了可輔助姿勢制御的衝擊波轉換器。腿部噴射的推力雖然沒有詳細數據可供參考,但根據電影中的表現,光是輸出1%的推力就足以讓一名成年男子在離地約50公分處漂浮[26];而原本設計目的僅在於輔助飛行的雙掌衝擊波轉換器也在意外之下被發現了發射掌心光束的功能[27],進而成為日後鋼鐵人系列裝甲的制式武裝。
 
除了新增的衝擊波轉換器外,Mark 2的裝甲外殼為了因應飛行需求也採用外觀較為圓滑的流線型設計,關節等重要機構在外部裝甲的層層包覆下則獲得完善的保護,加上裝甲各處設有內部壓力轉換艙、氣動減速翼......等裝置,因此這套裝甲足以因應飛行時可能面對的各種狀況。
 
另外,自Mark 2以降的裝甲也開始在頭盔中裝設中央控制系統,經由抬頭顯示器的運作與老賈的連線輔助,裝甲的操作難度大為降低,可說是達到了著裝者與裝甲合為一體的狀態;不過相較於東尼日後製造的幾款型號,Mark 2所使用的抬頭顯示器其實尚在實驗階段,除了投影顏色以藍色為主之外、資訊提供的視窗也較為紊亂,飛行時更需要切換到另一種顯示模式,對使用者的負擔較大,因此自Mark 3裝甲完成以後,這種抬頭顯示器就被捨棄不用了。
 
Mark 2抬頭顯示器的投影畫面。
雖然Mark 2奠定了新一代裝甲功能與外型的基礎,但在材質上卻隱藏著致命的缺陷:這套裝甲使用的外裝甲雖輕,但強度不足、在高空時容易產生結冰現象,因此只要飛行高度超過海拔80000呎(約24384公尺)後,系統的主要感測器即會因為裝甲內部的壓力改變而失靈[28]。這項嚴重的缺點讓東尼在首次飛行的實驗中一度面臨了中控系統完全失效的危機,直到以腰部圓盤手動開啟裝甲背後的氣動減速翼後才逃過一劫。

歷經首次飛行實驗的意外後,Mark 2即被收藏於東尼家中工作室的裝甲庫不再使用,直到東尼因鈀中毒瀕死之際才被加裝了獨立的弧形反應爐,並在其默許下藉由生日派對上酗酒失態的事件轉交給曾試飛過這套裝甲[29]的好友詹姆斯˙羅德(James Rhodes)、意圖讓羅德在自己死後接班以舒緩來自軍方與輿論的壓力。雖然事後東尼的死亡危機因為神盾局介入而解除了,但Mark 2在軍方高層的授意下也一度被漢默工業改造成「戰爭機器(War Machine)」裝甲,直至博覽會的動亂結束後才又再次被東尼拆解回原本的狀態[30]

恢復原狀後,Mark 2被帶回東尼馬里布家中工作室的裝甲庫收藏,並在日後AIM以武裝直昇機突襲的過程中被引爆(應為自毀功能啟動),最後與豪宅的殘骸一同沉入大海之中。

關於戰爭機器裝甲的介紹請容下述。

[25]Iron Man Manual,p.64-65。
[26]《鋼鐵人》00:59:40。
[27]《鋼鐵人》00:57:40。
[28] 同前註[25]
[29]《Marvel's Iron Man 2 Adaptation》#1,p.7-8,這也是羅德能通過安全檢驗的原因之一。 
[30]Marvel's Iron Man 3 Prelude》#1,p.2。

3.Mark 3
結束首次的飛行實驗後,察覺Mark 2致命缺陷的東尼立即著手進行裝甲外殼的改造,其完成品便是這套造型與Mark 2近乎完全相同、但外殼材質經過全面強化的Mark 3裝甲。
 
Mark 3所使用的外殼材質係東尼之父霍華德於二戰期間參與超級士兵計畫—「重生計畫(Project: Rebirth)」[31]過程中開發的鈦(95.5%)金(4.5%)合金[32],雖然這種合金並不如計畫最終採用的振金(Vibranium)般具有近乎無堅不摧的強度,但相較於地球上含量極其稀少、唯一可供研究的完成品[33]又已經遺失的振金,早在Mark 3採用以前就已被應用在「熾天使(Seraphim)」戰略衛星[34]上的鈦金合金具有原料較易取得的優勢,其高強度、低重量的性質也有助於維持裝甲整體的推重比而不致對飛行速度造成影響,仍可謂本款裝甲開發時解決結冰問題的最佳方案。
 
除了裝甲表面的鉚釘結構被取消外,Mark 3與Mark 2外觀上最顯著的差異在於塗裝的改變。一反先前兩套裝甲單色、深沈的外觀,Mark 3在東尼的靈機一動下採用了亮眼的紅、金配色,這項特色也在日後被同系列裝甲的大多數型號所承襲,成為鋼鐵人這名英雄在大眾眼中的經典形象。有趣的是,在東尼瞥見車庫裡的1932年福特平頭式雙座敞篷(Ford Flathead Roadster)改裝車、並決定為裝甲添加火焰紅配色(Hot Rod Red)前[35],老賈在組裝模擬中是預定將Mark 3設定為全機金色的。電影裡的這段小插曲實際上是在向漫畫正史中的Model 1(Gold Finish)金色裝甲致敬:在漫畫初期,東尼曾發現大眾對第一套灰色裝甲的外表感到十分恐慌,遂於強化裝甲之際將其改為完全金色的塗裝[36],鋼鐵人也因此在日後獲得了「金色復仇者(Golden Avenger)」的外號。
 
武裝方面,除了承襲Mark 2既有的衝擊波光束外,Mark 3胸口的衝擊波轉換器也加裝了強度更高的新型鏡片,可發射威力強大的單一光束[37]左右前臂內則各自藏有2枚具有穿透坦克裝甲能力的小型穿甲飛彈、兩肩的裝甲中亦設有一對6連裝微型子彈發射器(總載彈量可能為40枚[38] ),在展開後可配合頭盔的多對多智慧瞄準系統進行發射;腰部圓盤中則設有誘彈,可在被瞄準時干擾敵方武器的鎖定系統。裝甲的材質更新以後,Mark 3裝甲的飛行高度已不受限制、速度上也可以輕易突破音障進入超音速飛行,讓身著這套裝甲的東尼足以在短時間內趕往戰場,甚至勝任與F-22戰鬥機纏鬥的任務。
 
Mark 3開始所使用的新型抬頭顯示器。
另一方面,Mark 3頭盔內的抬頭顯示器與主控系統同樣也經過了升級:除了投影顏色改以白色為主,彙整的資訊比起Mark 2使用的版本也更為簡單明確。而為了讓裝甲在主控系統失靈時繼續發揮保護著裝者的功用,Mark 3前臂的外裝甲在危急時可自動展開平時折疊在內的偏向板,以增加防禦面積。
 
相較於逃生時透過有限資源打造的Mark1與實驗性質濃厚的Mark 2,功能完備的Mark 3儼然已是鋼鐵人系列裝甲初步的完成型態。自問世以後,這套裝甲在東尼的使用下總共執行過2次任務:遠征古密拉(Gulmira)小鎮時,東尼憑藉著Mark 3提供的火力優勢成功重創了佔領該處的十環幫;在與奧比˙史坦的決鬥中,Mark 3雖然幾近全毀,最後仍在小辣椒的幫助下勉強取得勝利,而也正是因為Mark 3在與鐵霸王的纏鬥過程中被民眾目擊,東尼研發的一系列動力裝甲才會被傳媒冠上了「鋼鐵人」的稱號。
 
歷經與鐵霸王的對決之後,經過初步修復(胸甲區塊仍有明顯的損傷)的Mark 3被收藏於東尼馬里布家中工作室的裝甲庫,並在日後AIM以武裝直昇機突襲的過程中被引爆(應為自毀功能啟動),最後與豪宅的殘骸一同沉入大海之中。
 
[31]《Iron Man:Security Measures》#1,p.14。
[32]《鋼鐵人2》互動式預告提供的數據。
[33] 美國隊長(Captain America)的盾牌當時正冰封於北極圈。
[34]《鋼鐵人》01:06:18。
[35]《鋼鐵人》01:07:09。
[36]Tales of Suspense》#40,p.4-6
[37]《Iron Man Manual》,p.66。
[38] 同前註[19] 。雖然該頁面提供的是Mark 6的資訊,但兩者搭載的發射器應為同型。

4.Mark 4
 
歷經奧比˙史坦的背叛與史氏工業總部的決戰後,向大眾公開身分的東尼隨即打造了全新的Mark 4裝甲,用以取代在與鐵霸王一戰中嚴重毀的Mark 3。
 
雖然Mark 4的外觀乍看之下與其前身相去無幾,但這套裝甲除了頭盔以外的造型其實皆經過重新設計,不只肩寬較窄、胸頸區塊經過了小型化,四肢線條比起外觀圓滑流線的Mark 3也增加了許多稜角,透過配色與裝甲接縫的修飾,整套裝甲看來更加修長、也更為精實。
 
外殼與武裝方面,Mark 4的外殼改採混合了碳纖維的陶瓷鍍膜鈦合金[39]除了保留掌心光束與肩部6連裝微型子彈發射器這兩種裝備外,裝甲手腕內藏的小型穿甲飛彈也自原本的單點配置改為8個莢艙一組的環形配置,因此載彈量由雙手各2枚提昇為各16枚,整體火力與防禦力比起Mark 3皆更為強化。
 
另外,Mark 4的中控系統與頭盔抬頭顯示裝置的投影格式也略有更動,但比起Mark 3差異不大。
 
在公開身分至2010年第4屆史塔克博覽會開幕的6個月期間,Mark 4裝甲曾伴隨東尼參與過至少2次的空中救災[40]、執行過數次掃蕩十環幫與索馬利亞海盜的任務[41]並在拯救被俘「單人攻擊載具(Single Pilot Attack Craft, SPAC)」駕駛員的行動中讓東尼如入無人之境般闖入剛果軍隊的營地[42];東尼也曾身著Mark 4裝甲出席博覽會的開幕儀式與自己的生日派對,因此這套裝甲可說是代表了鋼鐵人公開活躍後最為人所知的形象。但另一方面,也正是因為Mark 4的頻繁使用造成了鈀中毒加劇與東尼在瀕死期間的一連串失態。
 
歷經生日派對上與穿著Mark 2裝甲的羅德拳腳相向後,隨著弧形反應爐的升級與Mark 6裝甲的誕生,一度位居最先進裝甲的Mark 4也終於功成身退,以其未曾嚴重損毀之姿收藏於東尼馬里布家中工作室的裝甲庫裡,直到日後AIM以武裝直昇機進行突襲時才被引爆(應為自毀功能啟動),並與豪宅的殘骸一同沉入大海之中。

[39]Iron Man Manual,p.68。
[40]《Iron Man 2: Public Identity》#1,p.5-7。
[41]《Iron Man 2: Public Identity》#1,p.14-19、#2,p.1
[42]
《Iron Man 2: Public Identity》#3,p.7-14。

5.Mark 5
 
雖然鋼鐵人系列裝甲的功能自Mark 3完成後已堪稱完備,但在與奧比˙史坦纏鬥的過程中,險些救出小辣椒的東尼仍然深刻體會到裝甲在著裝與攜帶上的限制,因此公開身分後,東尼隨即在開發Mark 4的同時著手研發一套專門運送裝甲的箱型系統。只可惜該套運送系統極不穩定,在歷經多次讓裝甲四散的失敗測試後,東尼決定改變構想、轉而開發這套首重攜帶性與快速著裝功能的Mark 5,並在參加摩納哥大獎賽行前完成了裝甲的最終組裝[43]
 
Mark 5裝甲平時係以手提箱外型的折疊型態供著裝者隨身攜帶,雖然裝甲確切的重量不明,但成年男子單手即可提拿。當著裝者有使用需求時,Mark 5可在短時間內以半自動的方式展開成裝甲型態:平放於地面的手提箱在踩踏特定區塊後會初步變形並伸出四肢開口,待著裝者將手腳放入並手動拉起裝甲的上半部後,雙腿骨架亦會順勢帶動展開;接著再將雙手部位向身體兩側往外拉出,身體其餘的部位就會自動閉合以完成裝甲的著裝。
 
為了因應減輕重量的需求與變形機構的設置,Mark 5裝甲選擇以鎢作為構成整體框架的材質,並在外殼實驗性地採用了接點通電後即可改變外型的擬彈性記憶金屬(pseudoelastic memory metal),輔以輕量化的鈦、鐵、鎂合金,將之相互交疊後構成裝甲變形後的防護面,但裝甲板之間產生的大量空隙卻也讓著裝者容易暴露在高度的危險當中[44]。除此之外,Mark 5可供著裝者使用的武器也僅有掌心光束與胸口的單一光束兩種,瞄準與發射系統的反應速度比起一般型號甚至也慢了許多,因此這套裝甲只能作為應急防身之用,不耐久戰。

至於移動方面,Mark 5裝甲是否具有飛行能力目前則不得而知。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電影合理性的要求,劇組在設定Mark 5時曾仔細計算過裝甲各處的表面積,因此理論上Mark 5的確是可以折疊成手提箱大小的[45]
 
外觀方面,除了胸口衝擊波轉換器具有被六角形外圈包圍的特殊造型外,Mark 5的配色也一反鋼鐵人系列裝甲自Mark 3奠定的慣例,改成了紅、銀兩色的塗裝,這兩項特點皆是在致敬漫畫正史裡的Model 8「銀色百夫長(Silver Centurion)」裝甲。另一方面,將裝甲收納在公事包裡隨身攜帶、需要時即可快速著裝的概念也是正史故事連載初期即有的嘗試[46],加上1994年的動畫版也曾有公事包直接變形成裝甲的設定[47],因此這套裝甲在設計上的致敬意味十分濃厚。
 
正在進行著裝程序的Mark 5裝甲
作為鋼鐵人系列中首款著重攜帶性與快速著裝的型號,Mark 5在問世數日後隨即面臨了「鞭狂」伊凡˙萬科在摩納哥大獎賽賽道上的挑戰。雖然東尼在小辣椒與保鑣快樂˙霍根(Happy Hogan)的幫助下及時穿上了裝甲、並以拔除能量來源的方式勉強癱瘓了敵方武器的運作,但外殼強度極其有限的Mark 5在纏鬥的過程中卻也幾近全毀。這起事件凸顯了鋼鐵人裝甲在維持性能強度與快速著裝間的兩難,也間接促成了Mark 7、Mark 42等同樣追求快速著裝的裝甲在日後的誕生。
 
歷經摩納哥遇襲的事件,嚴重毀損的Mark 5裝甲經過修復後被帶回了東尼馬里布家中工作室的裝甲庫收藏,並在日後AIM以武裝直昇機發動突襲時被引爆(應為自毀功能啟動),最後與豪宅的殘骸一同沉入大海之中。

[43]《Marvel's The Avengers: Iron Man Mark VII》,參見連結影片
[44]Iron Man Manual,p.72。
[45]《The Art Of Iron Man 2》,p.20。
[46]《Tales Of Suspense》#45,p.2。
[47]《Iron Man》動畫(1994-1995)的片頭影片

6.Mark 6
歷經Mark 2裝甲被奪取的事件後,身受輿論壓力與鈀中毒之苦的東尼在神盾局的幫助下成功合成了父親霍華德當年發現的新元素,終於解除了自身的死亡危機;但在弧形反應爐效能大幅提昇的同時,鋼鐵人裝甲配合調整的需求也隨之而生,因此東尼以現有的Mark 4為基礎設計了新型的Mark 6裝甲,並在組裝完成後立即趕往博覽會展場、藉以對抗鞭狂發出的二度挑戰。
 
由於Mark 6係以Mark 4的設計為藍本修改而成,因此兩套裝甲具有幾乎完全相同的外觀,唯一的差別僅有胸甲區塊的改變:Mark 6胸口的衝擊波轉換器採用了鋼鐵人系列裝甲首見的三角形樣式,週邊裝甲板的造型也因此略有變動;配色方面,Mark 6上臂與大腿兩處的裝甲自原本慣例的紅、金塗裝改成了以金色為主、輔以銀色點綴的樣式,整體而言更接近漫畫正史中幾套早期裝甲[48]的形象。
 
應注意的是衝擊波轉換器的效能並不會因其形狀而改變,劇組之所以將Mark 6的轉換器設計為三角形其實僅是出於辨識度的考量[49],這套裝甲在配色上的更動亦是同理。但Mark 6的配色似乎是電影製作後期為了增加辨識度才定案的,因此在大多數週邊商品與宣傳圖上仍然可以看到這套裝甲採用與Mark 4相同的紅、金配色。
 
材質選用上,Mark 6裝甲的外殼採用了複合鋼材,並在鈦金屬骨架上包覆了可吸收衝擊的記憶泡墊與網狀結構[50]武裝方面,這套裝甲搭載的各式武裝與作為基礎設計的Mark 4則相去無幾,但在新型反應爐更為龐大的能量供應下,Mark 6的衝擊波轉換器無論威力或發射時的反應速度都大為提昇、手背護甲中也新增了一對高能雷射產生器。該產生器可輸出功率高達200拍瓦[51]的單束雷射,威力足以在瞬間將漢默工業的鋼鐵機兵(Hammer Drones)切割成兩半,配合著裝者的迴轉動作更能達到大規模掃蕩的效果。但這款武器只能提供一次性的使用,裝置內部的金屬片一旦耗損後即需排出,因此多半係作為危急情況下突圍的最後手段;當鷹眼(Hawkeye)在洛基操縱下率隊破壞神盾局的飛行母艦(Helicarrier)時,前往進行修復的東尼也曾利用過這個裝置清除嵌在3號引擎中的船體碎片。
 
除了前述武裝外,Mark 6在東尼前往德國逮捕洛基時也曾顯露過藏於右肩內側裝甲與左腕內的大型飛彈。由於後者設置的部位與原本的8連裝小型飛彈夾艙重疊,因此可以推測兩者皆係博覽會一戰後東尼於Mark 6修復時所新增的裝備。
 
Mark 6展開上半身內藏的武裝。
即便開發過程稍嫌倉促,Mark 6在調和Mark 4設計與新版反應爐的同時仍然有著多次活躍的表現:史塔克博覽會一戰中,東尼透過黑寡婦(Black Widow)的協助與身著「戰爭機器」裝甲的好友羅德擊敗了來襲的鋼鐵機兵,並在伊凡˙萬科意圖自爆時成功救出命在旦夕的小辣椒。爾後,嚴重損毀的Mark 6歷經修復,除了在史塔克大樓的建設中發揮搬運與鋪設管線的助力[52]外,也在宇宙魔方被奪取期間前往德國協助美國隊長逮捕洛基、甚至在與雷神索爾(Thor)的戰鬥中抵擋了來自索爾的猛烈攻勢。
 
當鷹眼襲擊神盾局的飛行母艦時,Mark 6在修復引擎的過程中又再次受到了嚴重的毀損,但歷經初步的修復後,這套裝甲在運作不良的情況下仍然成功讓東尼趕回被佔據的史塔克大樓,並在破壞賽維吉博士的傳送裝置未果後功成身退,完成了與Mark 7裝甲接替的任務。
 
紐約一戰結束後,再次完成修復的Mark 6被帶回了東尼馬里布家中工作室的裝甲庫收藏,並在日後AIM以武裝直昇機發動突襲時被引爆(應為自毀功能啟動),最後與豪宅的殘骸一同沉入大海之中。
 
[48] 例如經典造型的Model 2、Model 3與Model 4。
[50]《Iron Man Manual》,p.74。
[51] 同前註[43] 
[52]《Marvel's Iron Man 3 Prelude》#1,p.6。

7.Mark 7
 
 
 
博覽會的騷動結束後,與小辣椒正式相戀的東尼一面維持兩人的感情生活、一面埋首於史塔克大樓的建設與裝甲科技的強化。回顧先前6款裝甲的開發經驗,為了讓著裝者在危急情況下獲得最迅速的保護,鋼鐵人裝甲的著裝速度勢必需要更進一步的改善;碰巧東尼在一次約會中收到了小辣椒贈送的克郎托天(Colantotte)磁力手環,在這對手環的啟發下,Mark 7裝甲也因而獲得了誕生的契機[53]
 
相較於可折疊成手提箱型態的Mark 5,同樣具有變形機構的Mark 7放棄隨身攜帶的構想,轉而採取裝甲主動前來著裝的設計:Mark 7平時係以外表流線的柱形折疊型態待命,當著裝者有緊急使用的需求時,這套裝甲即可在老賈的操控下自動從裝甲庫中彈射並以其獨立能源(是否搭載獨立弧形反應爐則未知)進行一定距離的高速飛行。經過中控系統的初步定位後,開始著裝程序的Mark 7便會拋棄機體後側的大型整流板,在將氣動減速翼朝兩側變形展開的同時自雙肩伸出兩柄雷射掃描器;當掃描器以東尼配戴的磁力手環為目標完成更進一步的精細動態定位後,呈現半展開狀態的Mark 7便會加速前進,以攀附的方式自動將四肢等部位朝著裝者進行包覆,並在10秒內[54]完成著裝與中控系統的開機。
 
透過折疊與著裝方式的改變,Mark 7的設計已不再像先前的Mark 5般受制於攜帶性的考量,不只外殼厚度與中控系統的性能並沒有隨著變形機構的加入而犧牲,甚至得以在全身各處增設額外的推進系統與數款拋棄式武裝莢艙,因此這套裝甲的機動性與火力比起先前的各款型號更加強化,展開後的外型也更為厚重。
 
外觀上,Mark 7承襲了Mark 6以紅金兩色為主、輔以銀色點綴的塗裝,但裝甲外殼為了因應飛行功能的需求則採用類似Mark 3較為流線的設計,體態相較於先前幾款型號也因為拋棄式武裝莢艙的掛載而變得更加壯碩;除此之外,Mark 7胸口衝擊波轉換器的形狀也再次回歸為圓形,雖然劇中並未說明轉換器形狀再次更動的原因[55],但如此設計其實是出自《復仇者聯盟》導演喬斯˙惠頓(Joss Whedon)的要求,因為喬斯認為經典的圓形轉換器比起三角形蘊含了更多的意義[56]

值得一提的是,Mark 7的頭盔造型取消了原本位於下顎紅色區塊中央的方形凸起,因此雖然這套裝甲的頭盔看似與Mark 2以降的型號完全相同,實際上仍有細微的差異。 
 
正在空中進行著裝程序的Mark 7裝甲。
不同於先前幾款僅依賴腿部推進器與掌心衝擊波轉換器飛行的鋼鐵人裝甲,Mark 7最大的特徵在於其兩肩額外掛載的複合式推進背包。這項裝備包含了肩部武裝莢艙、背部主推進器與大型氣動減速翼等三大部份,除了大幅提昇裝甲的機動力外,也讓著裝者可更加靈活地運用掌心衝擊波與敵人進行空中纏鬥;另一方面,Mark 7胸甲兩側與小腿外側的金色區塊中也分別設有一系列小型噴嘴,緊急時可打開外蓋、進一步提昇裝甲的飛行速度。
 
武裝方面,除了制式的掌心光束、單一光束與腰部誘彈外,Mark 7也以掛載拋棄式武裝莢艙的方式分別在肩部、前臂、大腿等處增設了引導式微型飛彈(guided micro-projectiles)、大型穿甲飛彈、小型飛彈......等多種火器。引導式微型飛彈係以30枚1組、左右合計共4組的配置藏於肩部的武裝莢艙中,透過多對多瞄準系統可進行一次性的全彈投射,因此在紐約一戰中曾被用來短暫抵擋奇塔瑞軍隊入侵時的首波攻勢;位於前臂莢艙中的穿甲飛彈雖然搭載數量僅有雙手各1枚,但威力經過大幅強化,也曾被用來與浩克(Hulk)合作擊殺首隻將奇塔瑞軍隊運往地球的巨蛇「利維坦(Leviathan)」;大腿莢艙內的小型飛彈則採用7枚1組的的配置,這項武裝原本的設計目的可能是為了執行空對地轟炸的任務,紐約一戰中則被東尼用來從內部引爆另一隻破壞紐約建築的外星巨蛇。
 
另外,Mark 7手背護甲內藏的雷射產生器也經過進一步的強化、可在展開旋轉環後同時產生3束高能雷射,只可惜這項武裝耗能過大,在突破利維坦高硬度的外殼前就可能耗盡整套裝甲的能源,因此在與奇塔瑞軍隊戰鬥時只被短暫使用過一次。

材質選用上,Mark 7採用了複合材質外殼與輕量化的玻璃纖維骨架以因應大量武裝掛載後的高速飛行需求;左手手肘部份的裝甲亦能伸出4枚支架並展開圓形的能量護盾、為著裝者提供更進一步的防護[57],但這項防禦系統在劇中並無使用紀錄
 
在外太空拋棄複合式推進背包的Mark 7。
雖然首次實戰即面臨了奇塔瑞軍隊源源不絕的猛烈攻勢,性能已臻完善的Mark 7在紐約一戰中仍然有著相當出色的表現。除了即時拯救被洛基拋出大樓的東尼外,也憑藉著自身強大的火力與機動性阻止了戰區的擴大,甚至在世界安全理事會(World Security Council)下令棄守紐約時成功改變一枚AGM-154「聯合遠程系統」的航道、將其攜往太空後完成了以核彈頭引爆奇塔瑞母艦的任務。雖然核彈拋射後東尼一度因Mark 7裝甲的能源耗盡而短暫困在太空中,但透過拋棄肩部複合式推進背包產生的瞬間推力,東尼在傳送通道關閉的前一刻還是及時回到了地球。
 
紐約一戰結束後,歷經修復的Mark 7被帶回了東尼馬里布家中工作室的裝甲庫收藏,並在日後AIM以武裝直昇機發動突襲時被引爆(應為自毀功能啟動),最後與豪宅的殘骸一同沉入大海之中。
 
[53] 同前註[43]
[54]《復仇者聯盟》01:41:50至01:42:00,考量影片剪接,實際時間應該更短。
[55] 但如前所述,轉換器的形狀與其運作效能無關。
[57]《Iron Man Manual》,p.76-77。

四、鋼鐵人各式裝甲介紹—第一代「鋼鐵軍團(Iron Legion)」系列

紐約一戰與復仇者聯盟勉強取勝後,在蟲洞中親眼見識奇塔瑞人龐大軍容的東尼不自覺地患上了恐慌症,對失去所愛之人的恐懼也越發強烈。為了應對未來的入侵者與難以預測的大規模危險,回到馬里布家中的東尼啟動了「酒窖計畫」[58],並在無數個失眠的夜晚裡一連開發了總計34套的新型裝甲[59]
 
鋼鐵軍團全體出動。
「酒窖計畫」的基本構想在於製造一系列可供快速著裝與複數操縱的「鋼鐵軍團」,並賦予每款型號不同的任務分配與相對應的特化機能。延續Mark 7對於快速著裝的追求,鋼鐵軍團的各款型號取消了變形折疊機構與手環定位的方式,但仍然保有對東尼本人進行動態定位以便快速穿脫的設計;除此之外,Mark 8以降的一系列裝甲亦可進行遠端遙控,必要時甚至能啟動「派對狂歡模式(House Party Protocol)」指令、由老賈同時操縱全體裝甲進行大規模作戰。而為了配合鋼鐵軍團的製造目的,應可推測本系列各款裝甲的能量不再由東尼胸口的弧形反應爐進行供應,而係直接搭載獨立的弧形反應爐。
 
如同酒窖計畫名稱所展示的,鋼鐵軍團一系列裝甲平時收藏的位置為東尼馬里布家中酒窖地下全新開挖的環形裝甲庫,但在AIM發動突襲的事件裡,該裝甲庫的出入口卻不幸被建築物的大型殘骸掩埋,因此身邊僅有Mark 42裝甲的東尼一度受困於田納西州玫瑰山,直到救災人員將障礙物全數移除後才得以出動全數軍團前往AIM救援被齊禮安挾持的小辣椒。事件結束後,意識到自己應適當減少裝甲數量的東尼決定指示老賈啟動裝甲內建的「一筆勾消模式(Clean Slate Protocol )」,Mark 42與鋼鐵軍團34套裝甲的全數自毀也宣告東尼作為鋼鐵人的人生正式邁入另一個全新的階段。

事實上,《鋼鐵人3》劇組為了電影真正設計的新造型裝甲僅有Mark 15、Mark 16、Mark 17、Mark 25、Mark 33、Mark 35、Mark 37、Mark 38、Mark 39、Mark 40、Mark 41,以及Mark 42......等12款[60],其餘23款裝甲在造型上皆是將Mark 7、戰爭機器Mark 2與上述各款型號的各處特徵混合,並搭配不同配色後修改而成,加上官方對於這類僅在電影背景中活躍的裝甲也沒有提供詳細的設定資料,因此本文只能從設定集與美術書中相當粗略的記載整理出以下的內容,還請見諒[61] 
 
[58]Marvel's Iron Man 3 Prelude》#2,p.17-19。
[59] 最新開發的Mark 42並不屬於鋼鐵軍團的一部分,Iron Man Manual,p.59。
[60] 精確來說,Mark 15、Mark 37與Mark 41是《鋼鐵人》與《鋼鐵人2》概念設計的再利用。
[61] 以下各款裝甲介紹之資料若未另行加註,皆引自Iron Man Manual》,p.80-97。
 
 
 
1.Mark 8 
 
 
作為酒窖計畫中首款開發的裝甲,Mark 8承繼了Mark 7良好的基本設計,並針對其佈署與飛行系統進行更進一步的改良。

外觀上,Mark 8採用了鋼鐵人系列經典的紅、金配色,裝甲上半身則維持原本Mark 7的模樣。這套裝甲位於胸甲下半部、腹甲、小腿等處的全新造型在日後被Mark 33等裝甲所沿用;大腿與膝蓋的造型亦被Mark 25等裝甲所繼承。

武裝方面,除了制式的掌心衝擊波與胸口單一光束之外,Mark 8保留了Mark 7雙手搭載的高能雷射產生器與大型穿甲飛彈,並維持肩膀額外掛載複合式推進背包的設計,因此這套裝甲亦能進行引導式微型飛彈的大量投射,並可在危急時將推進背包等武裝莢艙彈射以減輕機體重量。

在老賈的操縱之下,Mark 8與鋼鐵軍團的其他裝甲共同擊殺了AIM的多名絕境士兵,並一度將已注射絕境病毒的小辣椒辨識為敵意目標而發動攻擊。為了對抗奄奄一息的齊禮安,小辣椒獨力將Mark 8擊墜後強行裝上了這套裝甲的右臂,並利用掌心的衝擊波光束引爆裝甲內藏的大型穿甲飛彈,終於成功殺死了復原能力因絕境病毒而高度強化的齊禮安[62] 。戰鬥結束後,Mark 8在東尼的指令下啟動了自毀功能,最後與鋼鐵軍團的其他裝甲一同化為聖誕夜的璀璨花火。

[62] 《鋼鐵人3》01:54:17至01:54:56。
 
2.Mark 9
與前身Mark 8相仿,Mark 9同樣也是一套首重飛行能力強化的原型裝甲,但東尼為這款型號重新設計了機體下半身的各處區塊,並加入一系列新型的姿勢制御噴嘴,因此整體而言,這套裝甲的實驗性質比起上一款Mark 8更加濃厚

外觀上,Mark 9維持了鋼鐵人裝甲經典的紅、金配色,並在延續Mark 7上半身造型設計的同時將頭盔修改為日後被Mark 33等裝甲沿用的新版外型;這套裝甲腰部以下的樣式也經過重新設計,並在日後被Mark 17等裝甲所繼承。

武裝方面,除了制式的掌心衝擊波與胸口單一光束外,Mark 9同樣保留了Mark 7雙手搭載的高能雷射產生器與大型穿甲飛彈,肩膀額外掛載的複合式推進背包亦未再變動,因此這套裝甲亦能進行引導式微型飛彈的大量投射,並可在危急時將推進背包等武裝莢艙彈射以減輕機體重量。

在老賈的操縱之下,Mark 9與鋼鐵軍團的一系列裝甲共同在對抗AIM的決戰中擊殺了多名絕境士兵,並在戰鬥結束後接受東尼的「派對狂歡模式」指令,因而啟動了自毀功能。
 
3.Mark 10
相較於Mark 8與Mark 9對於飛行功能的高度設計,Mark 10則可謂是東尼測試新型防禦設計的實驗性平台。

為了提昇裝甲整體的防禦力,Mark 10胸口設置了可吸收外界高度衝擊的鈦金合金穩定器裝甲板的面積比起以往型號則變得更加龐大、同時也具備了更為平面的外型;這款胸甲在日後亦獲得了更進一步的改良,並在面積再次加大後被東尼用來作為Mark 37裝甲抵抗深海水壓的利器。除此之外,Mark 10小腿以下的裝甲同樣也新增了大型化的全新設計,腳底板增大的面積可提供穩定機身的功能,並在日後被Mark 35等裝甲所沿用

除了上述外觀與功能的差異外,同樣採用經典紅、金配色的Mark 10在頭盔、肩甲、上臂、腰部與大腿等處的造型維持了Mark 7的樣式,手腕裝甲新增的造型則在日後被Mark 17等裝甲繼承。

武裝方面,除了制式的掌心衝擊波與胸口單一光束外,Mark 10的大腿部份也掛載了與Mark 7同型的武裝莢艙,內藏左右各7枚的小型飛彈,並可在緊急時拋棄以提昇裝甲的飛行速度。

在老賈的操縱下,Mark 10與鋼鐵軍團的一系列裝甲共同在對抗AIM的決戰中擊殺了多名絕境士兵,並在戰鬥結束後受東尼指令而啟動了自毀功能。
 
4.Mark 11
歷經Mark 8到Mark 10有關飛行與防禦功能強化的測試後,東尼也開始將研發的重心轉往鋼鐵人裝甲的匿蹤能力上,這款Mark 11即為日後一系列匿蹤裝甲的原型設計。

外觀上,採用鋼鐵人經典紅、金配色的Mark 11在胸甲上半部、肩甲與上臂等處維持了Mark 7的造型,並在手腕處沿用了Mark 10日後被Mark 17等裝甲所承襲的設計;小腿裝甲的外型與Mark 9相同、胸甲下半部與腹甲的設計則維持Mark 8的樣式。除此之外,Mark 11的頭盔與大腿部份使用了先前型號所未見的全新造型,前者在日後延續至Mark 17等型號,後者則被Mark 35等體型較大的裝甲繼續沿用。

武裝方面,除了制式的掌心衝擊波與胸口單一光束外,Mark 11在肩膀上也額外掛載了與Mark 7樣式完全相同的的複合式推進背包,因此這套裝甲亦能進行引導式微型飛彈的大量投射,並可在危急時將推進背包等武裝莢艙彈射以減輕機體重量。

在老賈的操縱下,Mark 11與鋼鐵軍團的一系列裝甲共同在對抗AIM的決戰中擊殺了多名絕境士兵,並在戰鬥結束後受東尼指令而啟動了自毀功能。
 
 
5.Mark 12
經過Mark 8裝甲以其前身Mark 7為基礎而進行的飛行功能強化測試後,東尼又以Mark 8為原型、進一步地發展出一套測試新型材質的實驗性裝甲,其結果正是這套可謂Mark 8升級版的Mark 12
 
外觀上,Mark 12一反先前經典的紅、金配色,改採鋼鐵人系列中首見的黑、銀、金三色配置。本款型號的胸甲、肩甲、腰甲與大腿裝甲同樣沿用了Mark 7的優良設計,並將頭盔部份替換為與戰爭機器Mark 2相同的造型。本機的手臂、腹甲與小腿三處則是本系列首見的全新樣式,相同的部件亦在日後的Mark 40等裝甲中被再次使用。

材質選用上,Mark 12的外殼使用了以鈦金合金與高碳鋼共同組成的複合裝甲武器方面,除了制式的掌心衝擊波與胸口單一光束外,Mark 12在肩膀上則額外掛載了與Mark 7樣式完全相同的的複合式推進背包,因此這套裝甲亦能進行引導式微型飛彈的大量投射;大腿部份掛載的武裝莢艙亦與Mark 7相同,除了可發射左右各7枚的小型飛彈外,武裝莢艙與推進背包一樣都能在危急時彈射拋棄以減輕機體重量。

在老賈的操縱下,Mark 12與鋼鐵軍團的一系列裝甲共同在對抗AIM的決戰中擊殺了多名絕境士兵,並在戰鬥結束後受東尼指令而啟動了自毀功能。
 
6.Mark 13
Mark 13是一款強調超高速飛行、並針對高高度飛行與相應抗壓能力進行測試的實驗性裝甲

外觀上,這款裝甲與Mark 12一樣採用了以黑、銀兩色為主的配色,並在頭盔、肩甲、腹甲、腰部與大腿等處沿用了Mark 7裝甲的設計;小腿造型與Mark 8日後被Mark 33等型號繼承的樣式相同,臂與手腕的部件則分別承襲自Mark 12與爭機器Mark 2。

除此之外,為了因應裝甲在高高度飛行時面臨的劇烈壓力變化,東尼也為Mark 13設計了一款充滿稜角的新型胸甲,並加裝了鋼鐵人系列裝甲首見的四方型衝擊波轉換器,這款設計在日後亦被Mark 40等重視高速飛行的裝甲所沿用。

武裝方面,除了制式的掌心衝擊波與胸口單一光束外,Mark 13的雙手手腕的莢艙內也各搭載了一挺與戰爭機器Mark 2式樣相同的隱藏式小型機槍,但總載彈量不明;大腿部份掛載的武裝莢艙則與Mark 7使用的款式相同,內藏左右各7枚的小型飛彈,並可在緊急時拋棄以提昇裝甲的飛行速度。
 
在老賈的操縱下,Mark 13與鋼鐵軍團的一系列裝甲共同在對抗AIM的決戰中擊殺了多名絕境士兵,並在戰鬥結束後受東尼指令而啟動了自毀功能。
 
7.Mark 14
緊接在Mark 13後開發的Mark 14同樣是一套著重速度功能測試的實驗性裝甲,但相較於Mark 13對於裝甲在高速飛行狀態下抗壓性的追求,Mark 14的設計重點則在於輕量化的機體設計與高速飛行下的可操縱性測試,因此這套裝甲的戰鬥性能與同系列的其他型號相比較為低落。
 
外觀上,Mark 14與前兩款型號一樣採用了黑、銀兩色為主的配色,並在胸甲上半部、肩甲、上臂等處沿用了Mark 7裝甲的造型;腹甲的設計沿用自Mark 8,手臂則使用與Mark 10相同、日後被Mark 17等裝甲繼承的樣式。除此之外,本款裝甲的頭盔、腰甲、大腿與小腿四處則採用了本系列首見的全新設計,大腿部件在日後沿用至Mark 40等同樣講求飛行功能的型號上,頭盔與小腿的樣式則被Mark 25等裝甲所繼承。
 
武裝方面,除了制式的掌心衝擊波與胸口單一光束外,Mark 14在肩膀上也額外掛載了與Mark 7樣式完全相同的的複合式推進背包,因此這套裝甲亦能進行引導式微型飛彈的大量投射,並可在危急時將推進背包等武裝莢艙彈射以減輕機體重量。
 
在老賈的操縱之下,Mark 14與鋼鐵軍團的一系列裝甲共同在對抗AIM的決戰中擊殺了多名絕境士兵,並在戰鬥結束後受東尼指令而啟動了自毀功能。
 
8.Mark 15  匿蹤裝甲「鬼祟(Sneaky)」
結束Mark 11有關匿蹤功能的初步實驗後,東尼將測試中獲得的數據正式投入了新一代匿蹤裝甲的開發,最後完成了鋼鐵人系列中首款擁有暱稱的Mark 15裝甲「鬼祟」。

為了避開雷達及感應器的偵測,Mark 15在開發之初即被施加了各種可提高整體匿蹤性的特殊工法,不只充滿稜角的外殼可大幅降低機體的雷達反射率,經過特殊設計、僅有在使用時才會從密封莢艙中展開的內藏式武器也能減少裝甲整體的表面積;各處噴嘴及推進器出口上加裝的額外擋板則可在飛行時屏蔽噴射散發的熱度,這些匿蹤設計讓Mark 15在雷達上顯示的大小與一顆橡實無異,幾乎達到了在敵方初期警示系統中完全隱形的程度,也讓這套採用黑、灰配色的裝甲具備了與F-22等匿蹤戰機十分類似、同系列中獨一無二的外型。

除了上述針對雷達的措施,Mark 15的裝甲表面也設有特殊的光學迷彩系統,可讓這套裝甲的配色隨周遭環境變化、藉以達到視覺上的隱蔽效果。而為了配合匿蹤任務的執行,頭盔中搭載的抬頭顯示器則裝有各式各樣的監視裝置,可讓著裝者更輕易地取得目標的情報。

武裝方面,除了制式的掌心衝擊波與胸口單一光束外,Mark 15在全身各處的密封莢艙中也藏有一系列武器,但種類與詳細數據不明。

作為鋼鐵軍團中首批到達AIM據點的裝甲之一,由老賈負責操縱的Mark 15「鬼祟」在對抗AIM的決戰中擊殺了多名絕境士兵,並在Mark 42引爆後以展開狀態接住自平台上一躍而下的東尼[63] 。雖然Mark 15在下墜的過程中一度解體,但這套裝甲的及時出現還是讓東尼得以安全落地。戰鬥結束後,「鬼祟」受東尼指令而啟動了自毀功能,與鋼鐵軍團的其他裝甲一同化為聖誕夜的璀璨花火。

值得一提的是,「鬼祟」其實並非《鋼鐵人3》的原創設計。這套裝甲的概念設定早在《鋼鐵人》首集時即已完成[64],但正片中並未採用,直到《鋼鐵人3》製作期間才由劇組將原本的設計略為修改、賦予其Mark 15的型號後成為片中正式登場的裝甲之一。

[63] 《鋼鐵人3》01:52:30至01:52:57。
[64] The Art of Iron Man》,p.62。
 
9.Mark 16  敏捷型黑色匿蹤裝甲「夜店(Nightclub)」
為了因應各式各樣的任務需求,東尼在完成Mark 15後並沒有就此結束匿蹤裝甲系列的研發,而是將相關技術投入下一套強調速度與活動性的匿蹤裝甲,其結果便是這套設計取向有別於「鬼祟」的Mark 16「夜店」。
 
Mark 16具備了與Mark 15相同等級的匿蹤能力,除了可避開敵方各式各樣的雷達與感測機制外,裝甲表面也設有特殊的光學迷彩系統,可配合周遭環境改變自身的配色[65] 防護能力較高、武裝也較為豐富的Mark 15相比,Mark 16設計時被賦予的任務在於快速穿越敵方區域,因此這套裝甲的飛行極速較高,但外殼較為脆弱、可使用的武裝數量也較少。
 
外觀上,Mark 16與同屬匿蹤裝甲分支的Mark 15一樣具備了鋼鐵人系列裝甲中較為少見的造型,其一體成形、不再區分上下兩部份的面罩也是系列中首見的特殊設計。但相較於造型厚重的Mark 15,Mark 16的體態則較為纖細,外裝甲對於著裝後活動空間的干擾也較少,因此和「鬼祟」相比,著裝者穿上「夜店」後的動作更為敏捷、也更適合進行近距離的徒手作戰。
 
武裝方面,Mark 16平時可使用的僅有制式的掌心衝擊波光束與胸口的單一光束。雖然手腕與手肘部份的武裝莢艙可額外進行能量刃或其他小型工具的收納,但劇中並未使用此類武裝。
 
透過老賈的操縱,Mark 16「夜店」與鋼鐵軍團的其他裝甲共同在對抗AIM的行動中擊殺了多名絕境士兵,並在東尼誤以為小辣椒墜地死亡後前來進行著裝,成為了東尼在決戰中用來對抗齊禮安的第二套裝甲。在兩人的近距離空手搏鬥中,Mark 16的外裝甲多次被齊禮安身體釋放的高溫與龐大力量所破壞,並在東尼下令將自己連同裝甲下半身彈射脫離後遭到了齊禮安的致命一擊,導致機能完全停擺。戰鬥結束後,Mark 16受東尼指令而啟動了自毀功能,與鋼鐵軍團的其他裝甲一同化為聖誕夜的璀璨花火。
 
[65] Mark 16在與齊禮安決戰時使用的是紅、金配色,《鋼鐵人3》01:50:00至01:50:30。
 
10.Mark 17 砲擊型衝擊波轉換器裝甲「破心者(Heartbreaker)」
 
除了數款強調匿蹤功能的款式之外,東尼在開發鋼鐵軍團的過程中也製作了一系列搭載砲擊型衝擊波轉換器(Artillery Level RT)、首重衝擊波能量輸出的裝甲,而該系列首款問世的型號即是暱稱來自其設計構想的Mark 17「破心者」[66] 
 
外觀上,採用紅、金、銀配色的Mark 17承襲了Mark 11的頭盔與Mark 10的手腕造型,腰部以下的部件則延續與Mark 9相同的外觀。除了肩甲、上臂兩處為全新設計之外,Mark 17胸腹部份的造型亦為系列首見。裝甲胸口搭載的砲擊型衝擊波轉換器比起其他型號採用的制式轉換器具備了更為龐大的尺寸,四周亦設置了液態冷卻循環系統使用的各種管線,兩者在此構成的繁複造型因而成為「破心者」在外觀上最為顯著的特徵。
 
武裝方面,透過砲擊型衝擊波轉換器增幅後提供的龐大能量,Mark 17可在極短的時間內發射高強度的掌心衝擊波與胸口單一光束,亦能以蓄能模式大幅度提昇兩款制式武裝的破壞力;由於胸口轉換器的光圈系統具備了調整反應爐輸出能量與角度的功能,因此這套裝甲除了能發射射線較窄的單一光束外,亦能將其以大角度擴散的方式射出。除此之外,Mark 17是否有搭載其他武器則不得而知。
 
除了攻擊用途,Mark 17搭載的轉換器也具備了產生衝擊波能量護盾的能力,可在包覆範圍之內保護著裝者與他人免於敵方火器與爆炸的襲擊。而相較於機體在能量輸出上的特化,Mark 17腿部搭載的推進系統只能提供相當有限的飛行能力,但配合承襲自Mark 9裝甲的額外噴嘴設計,腿部推進器在對付固定目標時仍能提供飛行高度與發射角度調整的輔助。
 
作為率領鋼鐵軍團抵達AIM據點的首款裝甲,由老賈負責操縱的Mark 17「破心者」在對抗AIM的決戰中擊殺了多名絕境士兵,並在協助Mark 35裝甲脫困後受東尼召喚、前來為救援總統的羅德提供了短暫的協助。戰鬥結束後,「破心者」在東尼的指令下啟動了自毀功能,與鋼鐵軍團的其他裝甲在最後一同化為聖誕夜的璀璨花火。
 
[66] 〈Heartbreaker〉也是編劇德魯˙皮爾斯(Drew Pearce)最愛的滾石樂團(The Rolling Stones)歌曲。
 
11.Mark 18  砲擊型衝擊波轉換器匿蹤裝甲「卡薩諾瓦(Casanova)
緊接在Mark 17後,東尼將開發砲擊型衝擊波轉換器的經驗與先前幾款匿蹤裝甲的技術相互結合,最後完成了暱稱「卡薩諾瓦」的Mark 18,以作為特殊任務下多重功能需求的應對機種。

除了胸口設有與Mark 17同規格的砲擊型衝擊波轉換器外,採用黑、銀配色的Mark 18在外觀上承襲了Mark 7的頭部造型與額外掛載的複合式推進背包,並在肩甲、手臂、小腿等處採用與戰爭機器Mark 2相同的部件;腹甲部份延續了Mark 8日後被Mark 33等型號繼續採用的樣式,腰甲與大腿的外觀則與Mark 9相同。

武裝方面,「卡薩諾瓦」的掌心衝擊波光束與胸口單一光束具備了與Mark 17同等級的大規模能量輸出,雙手手腕上的莢艙則設有兩挺隱藏式的小型機槍,但總載彈數等規格不明。除此之外,Mark 18的肩膀上亦額外掛載了與Mark 7樣式完全相同的的複合式推進背包,因此這套裝甲可進行引導式微型飛彈的大量投射,並能在危急時將推進背包等武裝莢艙彈射以減輕機體重量。

在老賈的操縱下,Mark 18與鋼鐵軍團的一系列裝甲共同在對抗AIM的決戰中擊殺了多名絕境士兵,並在戰鬥結束後受東尼指令而啟動了自毀功能。
 
12.Mark 19 試作型高速裝甲「老虎(Tiger)」
結束匿蹤與火力兩大功能的強化後,東尼再次將鋼鐵軍團的開發重心聚焦回裝甲的飛行功能上、並開始追求更高的飛行極速,最後完成了Mark 19這套暱稱「老虎」的高速飛行功能實驗平台。

外觀上,Mark 19的頭盔、肩甲、上臂與大腿承襲了Mark 7的造型,手臂的部件則延續Mark 10日後被Mark 17等型號繼續採用的款式;小腿部件與Mark 14相同,大型化的胸甲則延續Mark 10的外觀,構成了整套裝甲最易察覺的特徵之一。配色方面,Mark 19採用了全系列首見的紅、灰塗裝,並輔以淡金色點綴,充滿對比的用色在裝甲表面上交織成複雜的色塊分佈,讓這套裝甲的外表十分搶眼。

相較於先前的幾款裝甲,Mark 19具備了更加先進的飛行與推進系統,讓著裝者得以輕易地在飛行時突破音速,但確切的飛行極速不明。值得一提的是,Mark 19的背部也搭載了與Mark 7增裝複合推進背包上相同款式的額外推進裝置與大型氣動減速翼,但此區塊的部件是否和Mark 7一樣為額外掛載、並可於危急時拋棄則不得而知。

武裝方面,Mark 19僅具備了相當基礎的戰鬥能力。除了制式的掌心衝擊波與胸口單一光束外,這套裝甲的大腿區塊也掛載了與Mark 7款式相同、內藏左右各7枚小型飛彈的武裝莢艙並可在緊急時拋棄以提昇裝甲的飛行速度。

在老賈的操縱下,Mark 19與鋼鐵軍團的一系列裝甲共同在對抗AIM的決戰中擊殺了多名絕境士兵,並在戰鬥結束後受東尼指令而啟動了自毀功能。
 
13.Mark 20 長距離裝甲「蟒蛇(Python)」
暱稱「蟒蛇」的Mark 20是另一套著重飛行功能強化的鋼鐵人裝甲。這款實驗意味濃厚的試作型號具備了完整性提昇的整體結構,並在外殼部份選用了高高度飛行時可抵抗外界壓力變化、厚度較高的合金材質,這些設計賦予了「蟒蛇」優異的飛行能力,也讓這套裝甲具備了比起其他型號更為寬廣的飛行範圍。

外觀上,Mark 20採用系列中首見的黑、金、銀三色塗裝,並在軀幹、肩甲、手腕等處承襲了Mark 7的優良設計;腿部區塊的造型與Mark 9日後被Mark 17等型號沿用的樣式相同,頭部設計則採用與Mark 9、Mark 33等裝甲共通的規格。

武裝方面,除了制式的掌心衝擊波光束與胸口單一光束外,Mark 20同樣保留了Mark 7雙手搭載的高能雷射產生器與大型穿甲飛彈,肩膀額外掛載的複合式推進背包亦未再變動,因此這套裝甲同樣具備了大量投射引導式微型飛彈的能力,並可在危急時將推進背包等武裝莢艙彈射以減輕機體重量。

在老賈的操縱下,Mark 20與鋼鐵軍團的一系列裝甲共同在對抗AIM的決戰中擊殺了多名絕境士兵,並在戰鬥結束後受東尼指令而啟動了自毀功能。
 
14.Mark 21 高高度裝甲「米達斯(Midas)」
作為鋼鐵軍團中第二批將飛行功能列為首要強化目標的裝甲之一,暱稱「米達斯」的Mark 21是一款著重高高度飛行能力的試作型號。

外觀上,Mark 21與紐約一戰中表現出色的Mark 7裝甲具備了完全相同的造型,但為了因應高高度飛行時的壓力變化,Mark 21選用了高密度的鈦金合金作為外殼材質,並在其表面上施加了幾乎全機金色的塗裝,因此這套裝甲在視覺上具備了十分引人注目的特徵,東尼也以希臘神話中點石成金的米達斯國王作為其相應的暱稱。

武裝方面,除了制式的掌心衝擊波與胸口單一光束外,Mark 21也承襲了所有Mark 7的設計。包括:雙手手腕的武裝莢艙中各藏有1枚大型穿甲飛彈、手掌護甲的旋轉環展開後則可產生3束高能雷射產生器;大腿搭載的武裝莢艙中各藏有7枚1組的小型飛彈,肩膀額外掛載的複合式推進背包亦藏有30枚1組、左右合計共4組配置的引導式微型飛彈,可進行一次性的全彈投射。

與Mark 7相同的是,Mark 21全身上下搭載的推進背包與武裝莢艙皆可在危急時拋棄,胸甲兩側與小腿外側的區塊中也分別設有一系列小型噴嘴,緊急時可打開外蓋、進一步提昇裝甲的飛行速度。

在老賈的操縱下,Mark 21與鋼鐵軍團的一系列裝甲共同在對抗AIM的決戰中擊殺了多名絕境士兵,並在戰鬥結束後受東尼指令而啟動了自毀功能。
 
15.Mark 22 試作型戰爭機器Mark 2「熱焰(Hot Rod)」
歷經伊凡˙萬科在史塔克博覽會上引發的動亂後,視漢默科技為一種羞辱的東尼將戰爭機器裝甲拆解復原回原本鋼鐵人Mark 2的樣貌,並另行設計了一款全新的戰爭機器Mark 2以租借給國防部作為軍事任務之用[67] 。10個月後,歷經紐約事件的東尼開始將資源投入酒窖計畫與鋼鐵軍團的製造,戰爭機器Mark 2開發過程中的初期設計原型便被再次利用、最後完成了暱稱「熱焰」的Mark 22裝甲。

外觀上,Mark 22具備了與戰爭機器Mark 2幾乎完全相同的造型設計與系列中較為少見的方形胸口衝擊波轉換器,唯一的差別僅在於背後掛載的機砲設計被移除。除此之外,這套裝甲的手腕、腿部等處也因為東尼個人的喜好而被施加了火焰造型的塗裝,並因此獲得了與外型相符的暱稱「熱焰」

武裝方面,除了制式的掌心衝擊波與胸口單一光束之外,Mark 22是否搭載有其他戰爭機器Mark 2相同的武裝無從確定,因此其雙手手腕是否藏有2挺隱藏式小型機槍、背部左方的區塊可否展開一挺小型的音波加農砲(sonic cannon)[68] 不得而知。另外,雖然「熱焰」的背上並沒有搭載與戰爭機器Mark 2同款的機砲,但移動用的滑軌設計並未取消,依此推斷,這款裝甲在有重火力的任務需求時應可再進行機砲的額外掛載。

與最初的戰爭機器相比,Mark 22與戰爭機器Mark 2一樣都針對裝甲的飛行速度與機動性進行了強化,因此這套裝甲搭載了新型的噴射飛行系統,機體也經過高度的輕量化,可在整體重量減少至前代3分之1的情況下維持同等級的防禦能力。

在老賈的操縱下,Mark 22與鋼鐵軍團的其他裝甲共同在對抗AIM的決戰中擊殺了多名絕境士兵,並在東尼試圖拯救受困於輸送帶上的小辣椒時受召喚前來,因而在展開進行著裝待命時被敵方射出的鋼筋擊落。戰鬥結束後,「熱焰」受東尼指令啟動了自毀功能,最後與鋼鐵軍團的其他裝甲一同化為聖誕夜的璀璨花火。
 
[67] 同前註[30]
[68] Marvel's Iron Man 3 Prelude》#2,p.10。
 
16.Mark 23 極度高溫裝甲「暗影(Shades)」
作為酒窖計畫中第二批首重防禦能力的裝甲之一,暱稱「暗影」的Mark 23是一款重視外殼高度耐熱性的型號。
 
為了保護著裝者免於外界極端高溫的傷害,Mark 23在外殼部份採用了強化碳複合材料、反射面板及彈性絕緣體......等多種防護措施,並在全身各處施加了高級陶瓷鍍膜,因此這套裝甲具備了相當優秀的耐熱與隔熱能力。
 
外觀上,採用銀色與淡褐色迷彩塗裝的Mark 23在手臂與小腿兩處延續了Mark 12的造型,並在腰部及大腿部份使用了與Mark 14完全相同的部件;整套裝甲最具辨識度的四方型衝擊波轉換器及外表充滿稜角的胸甲則是Mark 13先前曾採用過的設計。與Mark 16相同的是,Mark 23全新設計的頭盔造型並不像一般鋼鐵人裝甲一樣將面罩區分為上、下兩部份,本款型號肩頸部位的裝甲板也使用了傾斜角度較高、將頸部包覆其中的設計,因此整體線條看來較為朝軀幹集中。

值得一提的是,這套裝甲的整體造型設計亦在日後被Mark 40裝甲所沿用,因此兩套裝甲在視覺上唯一的差異僅有配色而已。

武裝方面,Mark 23所能使用的可能僅有掌心衝擊波光束與胸口單一光束這兩種制式武裝。

在老賈的操縱之下,Mark 23與鋼鐵軍團的一系列裝甲共同在對抗AIM的決戰中擊殺了多名絕境士兵,並在戰鬥結束後受東尼指令而啟動了自毀功能。
 
17.Mark 24 重型戰鬥裝甲「坦克(Tank)」
如同「坦克」一名所揭示的,Mark 24是一套以執行重型戰鬥任務為目標進行設計的鋼鐵人裝甲。

為了將裝甲的整體輸出達到最大化,Mark 24搭載了與Mark 17同系列的砲擊型衝擊波轉換器,並在將胸口轉換器進一步強化的同時設置了更多穩定系統;除此之外,這套裝甲的外殼亦使用了混合金鈦合金與克維拉(Kevlar)的複合材質,因此防禦能力也得到了相當程度的提昇。

外觀上,Mark 24承襲了Mark 11的頭盔與Mark 10的手腕造型,腰部以下的部件則延續與Mark 9相同的外觀,並搭配了沿用自Mark 17的肩甲、上臂與胸腹部件,因此整套裝甲的造型與Mark 17「破心者」完全相同,唯一的差別僅在於本款型號採用了系列首見、以褐色系為主的塗裝。

武裝方面,Mark 24與其前身Mark 17同樣搭載了破壞力相較於一般型號更為強大的砲擊型衝擊波產生器,除了可在短時間內進行高強度的射擊之外,胸口的轉換器亦具備了調整輸出能量及輸出角度的功能。另外,這套裝甲也擁有展開能量護盾的能力,可在包覆範圍之內保護著裝者與他人免於敵方火器及爆炸的襲擊。

在老賈的操縱下,Mark 24與鋼鐵軍團的一系列裝甲共同在對抗AIM的決戰中擊殺了多名絕境士兵,並在戰鬥結束後受東尼指令而啟動了自毀功能。
 
18.Mark 25 重型建設裝甲「突襲者(Striker)」[69]
相較於鋼鐵軍團中以戰鬥為主要目的而開發的大多數型號,暱稱「突襲者」的Mark 25是一款為了因應重型建設任務而打造的作業用裝甲。
 
外觀上,採用灰色系塗裝並輔以黃色點綴的Mark 25在大腿與膝蓋等處承襲了Mark 8的設計,並在頭部與小腿兩處沿用了Mark 14的造型;除此之外,這款裝甲的胸腹區塊採用了系列中首見、比起一般型號更為厚重的樣式,並搭載了長方形的胸口衝擊波轉換器。粗壯手臂上2具巨大的電鑽亦為Mark 25所首創、整套裝甲中最具代表性的特色,這些設計讓「突襲者」具備了十分壯碩的體態,也在視覺上賦予了這套裝甲與其設計目的相符的力量感。

為了因應重型建設任務中可能面臨的各種情況,Mark 25的全身各處設有一系列感測器與探照燈,可讓著裝者在黑暗或充滿濃煙與粉塵的環境下順利進行作業;這套裝甲的外殼也經過特殊處理,可在危險的工作環境中保護著裝者免於被四周的高溫或電流所傷害。

雙手裝載的2具巨大電鑽是「突襲者」進行作業時最為重要的利器,透過電鑽尖端處產生的特殊振動,這款工具可令岩石、強化混凝土......等幾乎所有材質產生共鳴後進一步將其破壞;而為了在使用電鑽時提昇施力的穩定性,Mark 25雙腿的衝擊波產生器亦能產生一道暫時性的磁場,讓裝甲的雙腳部份可牢固地緊貼在地。

雖然戰鬥並非Mark 25設計之初被賦予的主要目的,透過老賈的操縱,「突襲者」仍然與鋼鐵軍團的其他裝甲共同在對抗AIM的決戰中擊殺了多名絕境士兵,並在羅德一度受困於陸橋即時出手救援,以2具電鑽攻擊了來襲的敵人後交由其他裝甲前來接力射殺。戰鬥結束後,「突襲者」在東尼的指令下啟動了自毀功能,與鋼鐵軍團的其他裝甲在最後一同化為聖誕夜的璀璨花火。

[69] The Art of Iron Man 3中記載的暱稱為「重擊者(Thumper)」。
 
19.Mark 26 重型建設裝甲升級版「伽瑪(Gamma)」
經過Mark 25「突襲者」的開發經驗之後,東尼再一次針對重型建設裝甲的技術進行更進一步的改良,其成果便是這套可謂Mark 25升級版、暱稱「伽瑪」的Mark 26裝甲。

外觀上,Mark 26在大腿與膝蓋等處同樣承襲了Mark 8的設計,並在頭部與小腿兩處沿用了Mark 14的造型;胸腹區塊與雙手手臂的樣式則與其前身Mark 25「突襲者」相同,因此兩套型號相連的重型建設裝甲具備了完全相同的外表,唯一的差別僅在於Mark 26採用了系列首見的黑、綠雙色塗裝。

除了配色以外,Mark 26與其原型Mark 25最大的差異在於其雙手手腕上的裝備被升級為2具外觀相同但可拆卸的多功能氣動電鑽,因此「伽瑪」比起「突襲者」能因應更多種類的建設任務,亦能在特殊情況下將2具電鑽拋棄以增加著裝者使用時的靈活性。

與Mark 25相同的是,Mark 26同樣是一款並非以戰鬥目的而設計的型號,因此這套裝甲僅具備了相當有限的戰鬥與飛行功能,但在老賈的操縱之下,「伽瑪」仍然與鋼鐵軍團的其他裝甲共同在對抗AIM的決戰中擊殺了多名絕境士兵。戰鬥結束後,「伽瑪」在東尼的指令下啟動了自毀功能,與鋼鐵軍團的其他裝甲在最後一同化為聖誕夜的璀璨花火。
 
20.Mark 27 變色龍裝甲「迪斯可(Disco)」
一如其名稱與設計目的所揭示的,暱稱「迪斯可」的Mark 27是一套具備了混淆敵方視覺能力的變色龍裝甲,也是一款以視覺匿蹤能力為主要強化目標的型號。

外觀上,Mark 27的頭部使用了戰爭機器Mark 2的設計,並在胸部、肩甲、腰部及大腿等處採用了與Mark 7相同的造型;手臂、腹甲與小腿三處則使用了Mark 12日後被Mark 40所繼承的部件,因此這套裝甲具備了與Mark 12完全相同的外表,唯一的差別僅在於「迪斯可」採用的是系列中首見、視覺上十分搶眼的藍、橘雙色塗裝。

雖然Mark 27平時是以相當鮮艷的配色示人,但相較於同系列的其他型號,「迪斯可」的外殼採用了複合材質,並在表面上裝設了一系列的復歸反射裝置(retro-reflector),因此這款裝甲可產生配合周遭環境的強烈迷彩效果、進而達成在敵方眼中隱去身形的目的。

武裝方面,除了制式的掌心衝擊波與胸口單一光束外,Mark 12在肩膀上則額外掛載了與Mark 7樣式完全相同的的複合式推進背包,因此這套裝甲亦能進行引導式微型飛彈的大量投射;大腿部份掛載的武裝莢艙亦與Mark 7相同,除了可發射左右各7枚的小型飛彈外,武裝莢艙與推進背包一樣都能在危急時彈射拋棄以減輕機體重量。

作為鋼鐵軍團中首批到達AIM據點的裝甲之一,Mark 27「迪斯可」在對抗AIM的決戰中擊殺了多名絕境士兵,並在戰鬥結束後受東尼指令而啟動了自毀功能,與鋼鐵軍團的其他裝甲在最後一同化為聖誕夜的璀璨花火。
 
21.Mark 28 輻射區域裝甲「傑克(Jack)」
暱稱「傑克」的Mark 28是一套以輻射區域活動為目標而進行設計的裝甲,本款型號採用的雙層合金外殼可隔絕各種類型與量級的輻射,讓著裝者即便身處在極端的環境下也能進行作戰。

外觀上,Mark 28的胸甲、肩甲、手臂、膝蓋等處承襲了Mark 7的設計,腹甲、腰甲則使用與Mark 8等型號共通的部件;頭盔的樣式與Mark 11、Mark 17等裝甲相同,手腕則延續Mark 10首創的造型:大腿部件的樣式與Mark 11、Mark 35等裝甲相同,小腿的設計則和Mark 9等型號共通,因此本款裝甲的整體造型與Mark 11幾乎完全相同,兩者唯一的差異僅在於膝蓋零件採用的樣式有別。

除此之外,本款裝甲採用的橘、黑兩色塗裝亦是系列中首創。

武裝方面,除了制式的掌心衝擊波與胸口單一光束外,Mark 28在肩膀上也額外掛載了與Mark 7樣式完全相同的的複合式推進背包,因此這套裝甲亦能進行引導式微型飛彈的大量投射,並可在危急時將推進背包等武裝莢艙彈射以減輕機體重量。

在老賈的操縱下,Mark 28與鋼鐵軍團的一系列裝甲共同在對抗AIM的決戰中擊殺了多名絕境士兵,並在戰鬥結束後受東尼指令而啟動了自毀功能。
 
22.Mark 29 敏捷型建設裝甲「提琴手(Fiddler)」
暱稱「提琴手」的Mark 29是一套強調整體活動性的敏捷型建設用裝甲。

外觀上,Mark 29在頭盔、腰部、右臂與右肩甲等處繼承了Mark 7的造型,並在右手手腕採用與Mark 16相同的部件;雙腿設計來自Mark 9、Mark 17等型號,胸甲則與Mark 17規格共通。腹甲的造型為本款裝甲的全新設計,並在日後被Mark 39所繼承。

除了採用黑、銀雙色的塗裝之外,Mark 29最大的特徵在於其左手區塊採用了與Mark 25、26兩款重型建設裝甲相同的部件,並搭載了多功能氣動電鑽,因此整套裝甲在外觀上呈現不對稱的造型,相形粗大的左臂也令人聯想起手持提琴的演奏者,因而讓Mark 29獲得了「提琴手」的暱稱。

武裝方面,Mark 29的胸甲搭載了破壞力相較於一般型號更為強大的砲擊型衝擊波產生器,除了可在短時間內進行高強度的射擊之外,胸口的轉換器亦具備了調整輸出能量及輸出角度的功能;右手手腕與手肘部份的武裝莢艙則與Mark 16相同,可額外進行能量刃或其他小型工具的收納。這些裝備讓「提琴手」得以因應各式各樣的建設任務,也能將破壞力應用在戰鬥之中

在老賈的操縱之下,Mark 29與鋼鐵軍團的一系列裝甲共同在對抗AIM的決戰中擊殺了多名絕境士兵,並在戰鬥結束後受東尼指令而啟動了自毀功能。
 
23.Mark 30 升級版銀色百夫長裝甲「藍鋼(Blue Steel)」
暱稱「藍鋼」的Mark 30是一套以提高能量輸出為目的的能量增幅裝甲。
 
外觀上,Mark 30採用全系列首見的寶藍與銀色塗裝,頭盔則承襲了Mark 9的設計;胸甲下半部、腹甲、腰甲、小腿等處的造型與Mark 8相同,肩甲、胸甲上半部、雙手、大腿等處則採用了全新樣式,並在胸口裝設全系列首見的六角形衝擊波轉換器,整套裝甲的外觀與日後完成的Mark 33完全相同。

值得注意的是,官方資料將Mark 30稱呼為「升級版銀色百夫長裝甲(Silver Centurion suit upgrade)」,但暱稱「銀色百夫長」的Mark 33編號卻在本款之後。這不排除是官方設定上的疏漏,但考量到其後的Mark 31在裝甲設計目的一欄也被冠上「高速百夫長裝甲(High Velocity Centurion Suit)」的稱呼,此處的「百夫長裝甲(Centurion Suit)」應是一系列能量增幅裝甲的統稱,而所謂的「升級版」則是指該系列型號將原本鋼鐵人裝甲的整體能力提昇至更高的水平,並非指本款裝甲為Mark 33的改造升級版。
 
武裝方面,Mark 30與造型相同的Mark 33之間有何差異不得而知,關於Mark 33裝甲的介紹請見下述。

在老賈的操縱之下,Mark 30與鋼鐵軍團的一系列裝甲共同在對抗AIM的決戰中擊殺了多名絕境士兵,並在戰鬥結束後受東尼指令而啟動了自毀功能。
 
24.Mark 31 高速百夫長裝甲「活塞(Piston)」
暱稱「活塞」的Mark 31是「百夫長裝甲」系列中的第二款型號,這款裝甲在大幅強化整體能量輸出的同時也提昇了飛行系統的能力、藉以追求更高的飛行極速。
 
外觀上,「活塞」採用了灰色與墨綠色的塗裝搭配,並在頭部、胸甲下半部、腹甲、腰甲、雙腿等處承襲了Mark 8的造型;肩甲與雙手使用與Mark 7相同的部件,因此整體外觀與Mark 8非常接近,唯一的差別僅有頭盔的樣式。
 
武裝方面,除了制式的掌心衝擊波與胸口單一光束之外,Mark 8保留了Mark 7雙手搭載的高能雷射產生器與大型穿甲飛彈,並維持肩膀額外掛載複合式推進背包的設計,因此這套裝甲亦能進行引導式微型飛彈的大量投射,並可在危急時將推進背包等武裝莢艙彈射以減輕機體重量。

在東尼與AIM的決戰中,由老賈負責操縱的Mark 31是鋼鐵軍團中率先向絕境士兵發動攻擊的裝甲,但在擊殺1名敵人之後,這套裝甲便遭到了3名絕境士兵的包圍攻擊而解體[70]。戰鬥結束後,「活塞」受東尼指令而啟動了自毀功能,最後與鋼鐵軍團的其他裝甲一同化為聖誕夜的璀璨花火。

[70]《鋼鐵人3》01:43:23至01:43:41。
 
25.Mark 32 增幅版衝擊波轉換器裝甲「羅密歐(Romeo)」
暱稱「羅密歐」的Mark 32是一套使用輕量化增幅版衝擊波轉換器的裝甲。除了胸甲部位經過強化之外,Mark 32也搭載了與「百夫長裝甲」系列類似的高能量輸出系統,因此整體的能量輸出十分優秀。

外觀上,Mark 32採用幾近全黑的配色。這套裝甲的頭部與雙手手腕採用與Mark 16相同的部件,搭載砲擊型衝擊波轉換器的胸口區塊與大腿、膝蓋等部份則與Mark 17等型號相同;肩甲、手臂、腰腹區塊的造型與Mark 7相同,小腿的樣式則承襲Mark 8的設計。

武裝方面,除了威力比起一般型號更為強大的掌心衝擊波之外,Mark 32的胸口也搭載了與Mark 17相同的砲擊型衝擊波產生器,可在發射時調整輸出能量功率及輸出角度;雙手手肘的的武裝莢艙則與Mark 16相同,可額外進行能量刃或其他小型工具的收納。

在老賈的操縱之下,Mark 32與鋼鐵軍團的一系列裝甲共同在對抗AIM的決戰中擊殺了多名絕境士兵,並在戰鬥結束後受東尼指令而啟動了自毀功能。
 
26.Mark 33 增幅能量裝甲「銀色百夫長」
暱稱「銀色百夫長」的Mark 33是「百夫長裝甲」系列的第三款型號,這套裝甲投入了東尼在融合能量科技領域的一切研發成果,因此整體的能量輸出相當優秀。

外觀上,Mark 33承襲了Mark 9的頭盔樣式,並在胸甲下半部、腹甲、腰甲、小腿等處沿用了Mark 8的設計;肩甲、胸甲上半部、雙手、大腿等處與胸口搭載的六角形衝擊波轉換器則使用了Mark 30的部件,因此整套裝甲的外表與Mark 30「藍鋼」完全相同,唯一的差別在於本機採用的是紅、銀雙色的塗裝,而這項特徵也展示了Mark 33對漫畫正史中同名裝甲的致敬。

武裝方面,除了制式的掌心衝擊波與胸口單一光束外,「銀色百夫長」手腕的護甲在展開後可透過內藏的脈衝砲(Pulse Canon)發射電漿魚雷(Plasma Torpedoes)。雖然電漿魚雷的射速較慢,但這款武器可以在飛行的過程中吸收周遭大氣蘊含的靜電與環境能量,因此運行的距離越遠、擊中後的威力也越強。除此之外,Mark 33雙手的手背護甲展開後也能伸出一柄鋒利的實體劍刃,這款武裝曾戰鬥中砍下了齊禮安的手腕。

為了強化裝甲的飛行與戰鬥能力,Mark 33也搭載了繼Mark 7之後全新設計的另一款複合式推進背包,這款背包同樣具有小型飛彈(載彈量不明)的發射能力,並可提供額外的飛行噴嘴,讓著裝者在高速飛行的過程中得以更靈活地運用掌心衝擊波進行戰鬥。

在救援小辣椒的行動中,「銀色百夫長」是鋼鐵軍團首批到來支援的裝甲之一,也是這場戰鬥中東尼親自著裝使用的第一套裝甲。透過老賈的定位搜尋,身著Mark 33的東尼鎖定了小辣椒的位置,並在貨櫃中遭到了齊禮安的伏擊。在裝甲胸口的六角形衝擊波轉換器遭到破壞之後,東尼一度陷入了被壓制的危機,直到以裝甲內藏的劍刃砍下齊禮安的手腕後才得以脫困。只不過斷腕發出的高溫也讓小辣椒陷入更危險的處境,東尼只能脫離損壞的裝甲再次前去救援。

戰鬥結束後,「銀色百夫長」受東尼指令啟動了自毀功能,與鋼鐵軍團的其他裝甲在最後一同化成了聖誕夜的璀璨花火。
 
27.Mark 34 試作型害救援裝甲「左撇子(Southpaw)」
暱稱「左撇子」的Mark 34是鋼鐵軍團中首款以災害救援為目的而開發的試作型裝甲。

外觀上,採用黑、銀配色的Mark 34在頭盔、胸甲兩處承襲了Mark 7的造型,右手手腕的部件則與Mark 10相同;腹甲、膝蓋來自Mark 8的設計,腰部以下的樣式則與Mark 14完全相同,因此相較於後續開發、體態較為壯碩的Mark 35「紅鯛魚」,這款裝甲的體型尺寸則與其他具備一般體型的型號較為相近。

除了上述部位之外,Mark 34雙肩的梯形肩甲採用了全系列首創的設計,肩頸部位的環狀高領護甲與延伸至背後的推進背包則賦予了這套裝甲十分獨特的外觀,因左腕搭載伸縮式氣動鉗爪雙手而構成的不對稱的設計更是讓這套裝甲獲得了「左撇子」的暱稱。

為了提昇裝甲的靈活性,Mark 34的外殼係以輕量化合金構成,而
 
除了制式的掌心衝擊波與胸口單一光束外,這套裝甲的伸縮式氣動鉗爪也具備了發射強力衝擊波光束的能力,可在夾住目標隨即後將其破壞,這款裝備讓「左撇子」可在救援任務中清除各式各樣的阻礙,其破壞力甚至可投入在戰鬥任務的應用上。

在老賈的操縱之下,Mark 34與鋼鐵軍團的一系列裝甲共同在對抗AIM的決戰中擊殺了多名絕境士兵,並在戰鬥結束後受東尼指令而啟動了自毀功能。
 
28.Mark 35 災害救援裝甲「紅鯛魚(Red Snapper)」
結束Mark 34的開發經驗之後,東尼隨即將測試過程中獲得的數據投入了正式版災害救援裝甲的研發,其結果即為暱稱「紅鯛魚」的Mark 35裝甲。

與前身Mark 34不同的是,Mark 35在設計之初即被賦予了重型裝甲的定位,因此這款型號各處的部件皆具備了比起一般裝甲更為粗壯的外觀。除了大腿、小腿兩處為了整體穩定性而沿用Mark 11與Mark 10的設計外,Mark 35肩頸部位的高領護甲、背部的推進背包與雙肩的梯形肩甲也承襲了Mark 34原創的樣式,並在頭部、軀幹兩處採用全新設計的大尺寸部件與獨特的方形衝擊波轉換器。而為了支撐尺寸加大後的重量,Mark 35的幾處主要關節之間也增設了額外的油壓系統以供連結,讓這套裝甲的外觀特徵十分顯著。

配色方面,Mark 35則回歸鋼鐵人系列經典的紅、金雙色配置,並輔以銀色點綴,以紅色為主的塗裝也讓這套裝甲得到了「紅鯛魚」的暱稱。

為了在極端的災害環境中進行救援任務,「紅鯛魚」的雙手手腕皆搭載了與「左撇子」同型的伸縮式氣動鉗爪。這款裝備夾取時的能量輸出範圍十分廣泛,不只能破壞汽車等大型障礙物,其控制甚至可精細至夾起雞蛋卻不讓蛋殼破裂的程度;鉗爪末端基座搭載的轉換器則經過特殊設計,除了可在抓取目標後發射強力衝擊波光束將其破壞,亦能將能量包覆成球體後以低速運行的泡沫狀發射,待泡沫爆破後才向目標釋出衝擊波。

另外,Mark 35的大型化頭盔中也設置了特殊的感測與投影系統,這款系統能掃描現場殘骸與障礙物中埋藏的生命跡象,也能在移動傷患之前即時評估其傷勢,讓著裝者透過系統提供的資訊做出最適當的移動處置。

由於「紅鯛魚」僅具備初步的飛行系統,且各處部件大型化後造成了整體靈活性低下的缺點,因此在東尼與AIM的決戰開始不久後,這套由老賈負責操縱的裝甲隨即在飛行的過程中遭到了多名絕境士兵的攻擊而無法脫困。雖然Mark 17「破心者」即時前來救援,「紅鯛魚」依然無法免於面罩與光學系統被破壞、因撞上障礙物而嚴重損毀的命運。

戰鬥結束後,Mark 35受東尼指令而啟動了自毀功能,與鋼鐵軍團的其他裝甲在最後一同化成了聖誕夜的璀璨花火。
 
29.Mark 36 鎮暴裝甲「和平製造者(Peacemaker)」
暱稱「和平製造者」的Mark 36是一套以鎮暴為目的而開發的裝甲。

外觀上,Mark 36在頭部與軀幹等處承襲了Mark 35粗壯的大型化設計,肩甲、頸部高領護甲與延伸至背部的推進背包則採用與Mark 34相同的造型;除此之外,Mark 36在大腿、小腿兩處也沿用了Mark 11與Mark 10首重穩定性的部件,因此這款裝甲的整體外觀與Mark 35「紅鯛魚」非常相近,唯一的差別僅在於「和平製造者」的雙手手腕取消了伸縮式氣動鉗爪的設計,並在手臂與手腕兩處使用與Mark 7及Mark 10共通的樣式。

配色方面,Mark 36則使用了亮眼的橘、銀雙色塗裝,整套裝甲給人的視覺印象十分強烈。

由於控制人數眾多的暴亂群眾是Mark 36設計時的主要目標,因此這款裝甲搭載的是非致命的音波衝擊波系統,而非一般裝甲使用的制式衝擊波發射裝置。

雖然戰鬥能力受限,但在老賈的操縱之下,Mark 36與鋼鐵軍團的一系列裝甲仍然共同在對抗AIM的決戰中合作擊殺了多名絕境士兵,並在戰鬥結束後受東尼指令而啟動了自毀功能。
 
30.Mark 37  深海裝甲「鎚頭鯊(Hammerhead)」
暱稱「鎚頭鯊」的Mark 37是鋼鐵軍團中首款以水下行動為目的而開發的深海裝甲。

為了執行深海探測、海洋平台與研究站維修......等開發之初即被賦予的任務,Mark 37採用了可抵抗深海水壓的強化外殼,並在胸甲與腹甲兩處沿用Mark 10以防禦力為優先考量的大面積外型;這套裝甲的頭部與四肢也使用了流線型的全新部件以減少水中阻力,並在背部搭載了大型發動機與兩具螺旋槳。這些設計讓Mark 37得以下潛至最深的海域、即便在深海中也能行動自如;裝甲表面的藍綠色塗裝也能在水下融入周遭環境、發揮保護色的作用。

除此之外,「鎚頭鯊」裝甲內部也設有特殊的監測與防護裝置,配合外裝甲的抗水壓能力,可避免著裝者肺部的氮氣因增壓溶解而產生的「氮醉」現象、以及往往伴隨而生的潛水夫病。

武裝方面,除了制式的掌心衝擊波與胸口單一光束外,Mark 37軀幹兩側的裝甲板中也藏有引導式迷你魚雷,背部的發動機背包則具備了散布水雷的能力;兩手手腕的大型筒狀裝置可發射與纜線相連的魚叉,魚網發射裝置則能讓這套裝甲安全地捕捉深海中的生物。另外,Mark 37的大型化頭盔表面也分別設有三具高亮度工作頭燈,這項裝備可以在黑暗的深海中大幅提高著裝者的能見度,並讓裝甲的武器系統得以順利瞄準。

雖然首重水下行動的設計令Mark 37在陸地上的靈活性大幅降低,但透過與鋼鐵軍團一系列型號的合作,這套裝甲仍然在對抗AIM的決戰中擊殺了多名絕境士兵,並在戰鬥結束後受東尼指令而啟動了自毀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鎚頭鯊」其實與Mark 15「鬼祟」一樣並非《鋼鐵人3》的原創設計。這套裝甲的概念設定早在《鋼鐵人》首集時即已完成[71] ,直到《鋼鐵人3》製作期間才由劇組將原本的設計略為修改、賦予其Mark 37的型號後成為片中正式登場的裝甲之一。

[71] The Art of Iron Man》,p.63。
 
31.Mark 38 負重裝甲「伊格爾(Igor)」
暱稱「伊格爾」的Mark 38是一套非戰鬥用途、以工業等級高承載負重為目的而開發的大型裝甲。

這套藍、銀配色的裝甲具備了鋼鐵軍團各款型號中最為龐大的體型,全身裝配的厚重裝甲板則賦予了它極高的抗衝擊能力,亦能保護內部的著裝者免於受到周遭工作環境高溫與腐蝕性物質的傷害。

為了提高裝甲整體的負重能力並減輕內部機件運作時的負擔,Mark 38的軀幹也經常保持著駝背前彎的姿勢,這項設計讓本款型號具備了足以承載自身4倍重量的優異能力,特殊的外觀也令人聯想起許多恐怖作品中駝背助手的形象,因而讓這套裝甲獲得了「伊格爾」的暱稱。

除了極端粗壯的四肢與軀幹之外,Mark 38的全身各處也設有各式輔助載重的裝備:背部突起的外脊椎裝甲展開後可昇起兩座伸縮式千斤頂;雙手手腕搭載的折疊式叉狀平台展開後則可作為堆高裝置使用,搭配手腕上裝設的滑軌可自動將重物抬起或放下。

在東尼與AIM的決戰中,由老賈負責操縱的「伊格爾」曾在東尼的指揮下前來以背部千斤頂撐起一座即將倒塌的平台,這套裝甲事後是否有擊殺絕境士兵的紀錄則不得而知。

戰鬥結束後,「伊格爾」受東尼指令而啟動了自毀功能,與鋼鐵軍團的其他裝甲在最後一同化成了聖誕夜的璀璨花火。
 
32.Mark 39 亞軌道裝甲「星昇(Starboost)」[72]
暱稱「星昇」的Mark 39是一套具備亞軌道飛行能力的裝甲,其開發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快速又較低成本的高高度飛行方式,讓著裝者得以獨力前往亞軌道高度進行通訊衛星等設備的維修。

另一方面,這套裝甲也是東尼受到紐約之戰啟發而做出的回應措施,其開發經驗讓往後的鋼鐵人系列裝甲可以更有效地防禦類似奇塔瑞軍隊的外星攻擊。

外觀上,Mark 39的腹部裝甲繼承了Mark 29「提琴手」的外型,其餘部件則皆為全新設計。這套裝甲最大的特徵在於其大型肩甲與背部搭載的複合推進背包,眼部變換為全罩模式後可反射陽光的金色面罩與黑、白配色的塗裝則令人聯想起一般太空人使用的太空服裝備。

為了因應本款型號開發時被賦予的任務,Mark 39全身上下的飛行推進系統皆經過重新設計:背部搭載的可卸式複合推進背包除了可提供大氣層內的高速飛行,也能將裝甲推進至亞軌道高度;裝甲表面各處則設有各式各樣的小型噴嘴,讓著裝者在近乎無重力的環境下也能順利進行各式各樣的操作。材質方面,Mark 39的外殼係以高度耐熱的裝甲片所構成,內部則採用抗輻射材質,可避免大氣摩擦在脫離地球圈時對裝甲造成的傷害、也能防止著裝者被太空輻射污染。

武裝方面,Mark 39雙手掌心的衝擊波轉換裝置可發射輕型衝擊波光束,也能釋放切割雷射。

作為率領鋼鐵軍團抵達AIM據點的首批裝甲之一,由老賈負責操縱的「星昇」在對抗AIM的決戰中擊殺了多名絕境士兵,並在戰鬥結束後受東尼指令而啟動了自毀功能,與鋼鐵軍團的其他裝甲在最後一同化為聖誕夜的璀璨花火。
 
[72]The Art of Iron Man 3中記載的暱稱為「雙子座(Gemini)」。
 
33.Mark 40 高速裝甲「獵槍(Shotgun)」
 
暱稱「獵槍」的Mark 40是一套以高速飛行為目標而開發的裝甲,也是鋼鐵軍團中飛行極速最快的型號。
 
外觀上,Mark 40在手臂與小腿兩處延續了Mark 12的造型,並在腰部及大腿部份使用與Mark 14完全相同的部件;整套裝甲最具辨識度的四方型衝擊波轉換器及外表充滿稜角的胸甲為Mark 13先前曾採用過的設計;肩甲、腹甲與不區分上、下兩部份的面罩則是來自Mark 23的樣式,因此這套裝甲的整體造型與Mark 23「暗影」完全相同,唯一的差別僅在於本機採用銀、灰雙色的塗裝
 
除了沿用先前幾款型號的流線型部件以減少飛行時的空氣阻力,Mark 40的機身也裝有特殊的變形系統,可在高速飛行模式下固定四肢,讓整套裝甲形成更加流線的一體化輪廓,這項設計讓「獵槍」的飛行速度可達5馬赫之多,高居同期裝甲之冠。除此之外,Mark 40頭盔的抬頭顯示器也配有升級版的飛行追蹤系統,因此著裝者即便在高速狀態下也能輕易地進行裝甲的操作。
 
武裝方面,Mark 40除了制式的掌心衝擊波與胸口單一光束外僅配有最低限度的武裝,但其手腕護甲的尖端可在近距離戰鬥中作為刀刃使用。
 
在東尼與AIM的決戰中,「獵槍」是鋼鐵軍團首批到來的裝甲之一,也是東尼從嚴重損毀的Mark 16「夜店」彈射脫出後接力使用的裝甲。只不過在後續的近身戰鬥中,身著Mark 40的東尼依然不敵反應速度與破壞力經過絕境病毒大幅強化的齊禮安,這套裝甲最後仍然難逃被齊禮安以高溫劈成兩半的命運。戰鬥結束後,「獵槍」受東尼指令而啟動了自毀功能,與鋼鐵軍團的其他裝甲在最後一同化為聖誕夜的璀璨花火。
 
34.Mark 41 骨架裝甲「骨骼(Bones)」
作為鋼鐵軍團中的最後一款型號,暱稱「骨骼」的Mark 41是一套實驗性質濃厚的骨架裝甲。

如同名稱所示,Mark 41最大的特徵在於其僅有機體骨架而缺乏外裝甲的包覆,露出的內部機件讓這款採用黑、金配色的裝甲呈現未完成的外表,也令其防禦力與穩定性在機體輕量化的同時大幅下降。但這項設計其實是東尼有意造成的結果,而Mark 41對於著裝者力氣的提昇、以及機體搭載的飛行系統也仍然具備了與一般型號同等的能力。

為了拓展日後型號在著裝方式上改進的可能,Mark 41的四肢與軀幹皆設有獨立的噴嘴,5塊部件在拆卸後皆可獨立遙控操作。為了配合這項設計,裝甲本體與四肢的連接處則設有可自由裝卸的關節,除了可固定結合後的四肢,也能作為額外武裝掛載時的接點,這款實驗性的機能也在日後成為東尼開發Mark 42裝甲時的技術基礎。

武裝方面,除了制式的掌心衝擊波與胸口單一光束之外,Mark 41頸部護甲的兩側也設有武裝莢艙,展開後可發射小型飛彈,分離後的軀幹或四肢部件也能獨立飛行,進而增加與敵人戰鬥時的靈活性。

作為一款實驗性裝甲,Mark 41在測試的過程中曾數次出現動作不流暢、誤燃推進系統.......等故障的情形,但在東尼與AIM的決戰中,這款裝甲仍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表現。透過老賈的操縱,「骨骼」在戰鬥開始時曾利用部件分離攻擊的功能出其不意地擊倒了數名絕境士兵,戰鬥結束後,這套裝甲則受東尼指令啟動了自毀功能,與鋼鐵軍團的其他裝甲一同化為聖誕夜的璀璨花火。

值得一提的是,「骨骼」其實並非《鋼鐵人3》的原創設計。這套裝甲原為《鋼鐵人2》時Mark 5的眾多造型廢案之一[73] ,直到《鋼鐵人3》製作期間才由劇組將原本的設計略為修改、賦予其Mark 41的型號後成為片中正式登場的裝甲。
 
[73] The Art of Iron Man 2》,p.21。

五、鋼鐵人各式裝甲介紹—新世代裝甲
1.Mark 42
即便鋼鐵軍團的34款裝甲已經完成,患上恐慌症的東尼仍然深受紐約之戰的陰霾所苦,憂心自己在危機來臨時無法及時守護愛人與自身的安全。為了讓裝甲可以更迅速地前來進行作戰,體認到目前型號仍有不足的東尼將技術投入了新一代鋼鐵人裝甲的研發,並在2013年聖誕節前夕[74] 完成了編號Mark 42的自主運作型推進裝甲(Autonomous Prehensile Propulsion Suit)[75] 
 
作為一款強調快速著裝與遠端操縱的裝甲Mark 42以Mark 41「骨骼」的部件分離功能為基礎,發展出一套有別於先前所有型號的著裝與使用方式。構成這款裝甲的頭盔、面罩、手腕、手臂、胸甲、腹甲、大腿、小腿......等各處部件皆設有獨立的衝擊波推進系統與折疊變形裝置,可在受東尼召喚時以超音速飛行前來迅速組裝。而除了以完整裝甲的狀態進行使用外,Mark 42各處部件完全獨立的設計也允許著裝者在僅有部份裝甲的情況下進行作戰。
 
為了配合Mark 42的遠端控制,東尼在自己的左手手腕中植入了48枚微型中繼器(micro-repeater)[76]。當微型中繼器感應到肌肉收縮與神經突觸中的大腦訊號後,便會將指令發送給Mark 42的所有(或特定)獨立部件,讓裝甲得以即時依東尼的意志做出反應[77];透過特定手勢,東尼可為飛行中的裝甲部件進行導引與定位,甚至可下達著裝至他人身上的指令。除此之外,東尼也能使用一具特殊頭環對Mark 42進行遠端操作,並透過頭環搭載的抬頭顯示器看見裝甲執行任務時的即時畫面。這些設計讓Mark 42具備了超越先前所有型號的高度靈活性,也讓東尼得以更有效、更安全地對裝甲進行調度;但在感應器完成調整之前,這套裝甲也曾發生過誤把東尼淺層睡眠的大腦活動當成召喚裝甲指令的意外,甚至一度把小辣椒視為威脅目標。

材質選用上,Mark 42的外殼採用了鈦金屬鍍膜的陶瓷鋼材複合裝甲,並透過輕量化的玻璃纖維骨架維持整體的防禦力與飛行速度[78];多重部件的變形折疊組合機構則讓這套裝甲的全身各處可在飛行時展開數組額外噴嘴與氣動減速翼,同時也構成裝甲組合後極為繁複的造型。配上以香檳金為主、紅色為輔的表面塗裝,Mark 42與早期幾款泛用型裝甲的外表相比,儼然已是另一種不同的形象。
 
武裝方面,Mark 42搭載的武器數量比起其他型號較少,除了制式的掌心衝擊波與胸口單一光束外,僅有雙手手腕各1枚的穿甲飛彈與數據不明的高能雷射[79]可供使用。除此之外,這套裝甲的背脊部位也藏有一枚小型閃光裝置,按下後即可釋出非致命的強光嚇阻敵人。東尼曾在裝甲毀損期間將這枚裝置送給了玫瑰山的少年哈利˙基納爾(Harley Keener),這枚裝置也在哈利遭艾瑞克˙沙文(Eric Savin)挾持時發揮出意想不到的功效。
 
正在空中進行救援任務的Mark 42。
作為新世代的第一款鋼鐵人裝甲,Mark 42在問世後隨即遭遇了AIM假冒「滿大人(The Mandarin)」形象而發動的一連串恐怖攻擊事件,並在內部系統尚在調整期間陰錯陽差地成了馬里布豪宅受襲時東尼唯一可依賴的裝備。經過一番苦戰後,老賈利用裝甲的部件分離功能救出了受困海底的東尼,飛行系統修復完成的Mark 42卻又在飛行過程中面臨能源系統失靈的問題,導致機體墜毀在田納西州玫瑰山,東尼只能透過當地少年哈利的協助修復裝甲、一面進行滿大人事件的調查。
 
爾後,隻身前往邁阿密的東尼發現了「滿大人」騙局的真相,卻因Mark 42的部件受困於哈利家中而一度只能使用右手手腕與左腿的裝甲進行作戰;待Mark 42的部件全數到來後,東尼利用AIM據點的汽車電池進行能源系統的充電輔助,隨即在裝甲充電至92%時以頭環的遠端操控功能命其前往被AIM入侵的空軍一號(Air Force One)進行救援。

在空軍一號的戰鬥中,Mark 42抵擋了來自沙文的高溫攻擊,並以胸口單一光束將其擊斃。隨後,東尼又以「捉猴子遊戲」的方式成功拯救了13名被爆炸拋出機身的機組員,卻在離去時因遠端操縱不慎導致裝甲與卡車相撞而分散,Mark 42也因此缺席了東尼與AIM的決戰,直到Mark 33「銀色百夫長」、Mark 16「夜店」、Mark 40「獵槍」等裝甲相繼被破壞後才踉蹌地抵達現場。

為了施加出其不意的最後一擊,東尼以意念將Mark 42著裝至齊禮安身上,並下令老賈啟動裝甲的自毀功能,這套歷經多次波折後「浪子回頭」的裝甲也終於功成身退。

[74] 報導東尼失蹤的報紙發行日為2013年12月23日,《鋼鐵人3》00:44:24。
[75]《鋼鐵人3》00:06:00至00:06:03。
[76]《鋼鐵人3》00:05:1400:05:16
[77] Iron Man Manual,p.98。
[78] 同前註[77]
[79] 同前註[77],但劇中並未使用,

2.Mark 43
隨著神盾局被九頭蛇滲透的真相公佈於眾,這個長年來守護國家安全的情報組織正式宣告解散,東尼˙史塔克也自發性地成為復仇者聯盟的贊助者,與一眾英雄們承接起守護世界和平的任務。為了因應隨之而來的作戰需求,東尼將資源投入了數款新型裝甲的研發,其一便是以Mark 42為基礎設計的Mark 43裝甲。
 
Mark 43可謂是Mark 42的最終完成型態,這款型號同樣搭載了部件分離系統,可在接收使用者的腦波召喚後迅速前來著裝,並能在東尼卸下裝甲後轉換為遠端操縱模式或守衛模式(Sentry Mode),自主性地為其提供保護。透過先前Mark 42累積的參數,這套裝甲的內部系統調整已正式完成,因此運作情況十分穩定,使用時不會再出現武器與飛行系統失靈、或是各部件傳感器對著裝指令過於敏感的問題。除此之外,Mark 43也被賦予作為Mark 44中樞操縱單元的任務,配合低軌道衛星、第2代鋼鐵軍團與老賈的支援輔助,這款裝甲在作戰上的靈活性也更加提昇。
 
外觀上,Mark 43與其前身Mark 42擁有完全相同的繁複造型,最大的差別在於配色的變化。相較於Mark 42以香檳金為主、紅色為輔的配置,Mark 43則改採紅色為主的塗裝,裝甲部件上有多處色塊配置與Mark 42相互顛倒。
 
武裝方面,除了制式的掌心衝擊波光束與胸口單一光束外,這款裝甲繼承了Mark 42搭載的數款裝備,背脊部位內藏的1枚小型閃光裝置、雙手手腕各1枚的穿甲飛彈與高能雷射皆全數保留,肩頸部位則新增一對6連裝微型子彈發射器[80]這款發射器應與Mark 3、Mark 4等舊型號使用的款式相同,總載彈量可能為40枚。另外,Mark 43手腕護甲展開飛彈的方式也與Mark 42有別[81]

在蘇科維亞(Sokovia)的九頭蛇據點攻防戰中,身著Mark 43裝甲的東尼負責作為團隊前鋒清除行進路線上的阻礙,並在老賈的衛星支援下摧毀堡壘北塔的粒子電波發射裝置,讓其餘成員得以在防護罩解除後深入敵方據點。率先進入九頭蛇的研究設施後,東尼以裝甲肩部內藏的微型子彈癱瘓了數名敵人,並以掌心光束擊退意圖刪除電腦資料的李斯特博士(Dr. List),最後終於在密道中發現了史特拉克男爵(Baron Strucker)暗中進行多時的研究計畫,這次行動也讓復仇者聯盟得以回收男爵奪走的奇塔瑞權杖。
 
 
Mark 43手腕飛彈的展開方式與Mark 42並不相同。
之後,為了對抗自己一手創造的人工智慧-奧創(Ultron),東尼與復仇者聯盟來到了位於非洲海岸的廢棄船廠,意圖阻止奧創與軍火商尤里西斯˙克勞(Ulysses Klaue)之間的振金交易。在這場戰鬥中,東尼與獲得新形體的奧創進行纏鬥,最後以Mark 43手腕內藏的穿甲飛彈將其摧毀,但奧創的其他分身早已帶著振金揚長而去,團隊中除了鷹眼以外的成員亦被「緋紅女巫」汪達˙麥希莫夫(Scarlet Witch, Wanda Maximoff)施加的幻覺所癱瘓。為了憑一己之力阻止失控衝往市區破壞的浩克,東尼決定動用Mark 44裝甲系統的支援,將其與Mark 43組合進行使用,歷經一番苦戰後才將浩克擊昏。
 
當復仇者內部為了如何運用奧創新軀體的問題發生爭執時,東尼也曾在僅穿著Mark 43胸甲與右手部件的情況下與美國隊長進行一場短暫的打鬥,但這場戰鬥在索爾歸來之後即告中止。而隨著復仇者聯盟與奧創的決戰到來,Mark 43也在東尼啟用Mark 45裝甲後功成身退,近乎無損的狀態完成了交接。
 
[80] 《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00:07:26。
[81] 《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00:53:04。
 
3.第2代鋼鐵軍團
為了支援復仇者聯盟的任務,東尼在打造Mark 43裝甲期間也製作了總計5機的第2代鋼鐵軍團,以作為團隊的輔助單位提供群眾疏散、災害控管、嫌犯運送[82]......等協助。

相較於東尼在恐慌症期間打造的Mark 8至Mark 41等型號,第2代鋼鐵軍團的設計不再強調特化型的任務分工,而是採用統一的簡化規格,並被賦予完全由老賈進行操縱的設計,因此本系列型號在定位上屬於無人機,無法作為動力裝甲穿著,搭載的武裝也僅有基礎程度,除了制式的掌心衝擊波光束外,是否還有其他裝備不得而知。
 
左起編號依序為01至05。
外觀上,第2代鋼鐵軍團有著比起其他鋼鐵人裝甲更接近機器人的造型,頸部、胸部及部份關節處也可見外露的油壓管線,藍白相間的塗裝與胸口的復仇者聯盟標誌則是其視覺上最顯著的特徵。5具無人機的右側胸甲、肩甲、臂甲、背部......等部位皆印有各自的編號,左側胸口與右臂則漆上不同色條以資辨識,編號01至05的色條顏色分別是灰色、藍色、紅色、紫色,與墨綠色。

在對抗史特拉克男爵一戰中,第2代鋼鐵軍團被東尼派往進行疏散市區群眾的任務,卻在當地遭到視復仇者聯盟為入侵者的蘇科維亞人民激烈抵抗,03號無人機甚至因此受到汽油彈的攻擊,導致面罩裝甲損毀。之後,鋼鐵軍團協助將此役中投降的九頭蛇餘黨逮捕交由北約組織處理,並在善後作業結束後返航。

在進行修復的過程中,03號機的殘骸遭到了甫誕生的奧創入侵接管,重組後變成其最初的軀體,其餘機體也一併被用來在派對上朝復仇者成員們發動攻擊。在這場戰鬥中,索爾破壞了01號機,東尼則以外部強制關閉的方式讓02號機停止運作;在04號機被美國隊長以盾牌擊倒後,索爾也摧毀了由奧創本體親自控制的03號機。但事實上,這些行動僅是奧創的佯攻,在眾人纏鬥之際,奧創已控制05號機奪取了實驗室中收藏的洛基權杖,並在逃離復仇者大樓後前往蘇科維亞進行毀滅人類的下一步計畫。

[82] 《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00:07:51。
 
4.Mark 44 浩克破壞者裝甲「薇若妮卡(Veronica)」
 
 
復仇者聯盟重新組建後,布魯斯˙班納(Bruce Banner)與浩克之間的人格拉扯再次成為團隊成員們無法迴避的隱憂。為了在浩克失控的極端情況下控制因此而生的損害,東尼與布魯斯共同設計了一套專屬應對措施[83],其成果便是別名為「薇若妮卡」的Mark 44裝甲系統。

Mark 44的概念源自漫畫裡著名的「浩克破壞者(Hulkbuster)」,該系列裝甲在正史世界觀裡曾出現過數款型號[84],同樣是東尼為了與浩克相互對抗而不斷改良的應對型裝備,只不過在歷年來的數次對決裡,東尼打造的浩克破壞者多半都難逃被浩克摧毀的命運。

雖然電影裡並未說明Mark 44被命名為薇若妮卡的理由,但這項安排其實是《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導演喬斯˙惠頓指涉另一家漫畫出版社—Archie Comics系列作品的彩蛋:Archie旗下最著名的當家角色為阿奇˙安德魯斯(Archie Andrews),這位少年的感情生活時常周旋在貝蒂˙古柏(Betty Cooper)與薇若妮卡˙洛吉(Veronica Lodge)兩名女性之間,Mark 44的別名薇若妮卡正是為了呼應班納生命中的另一位重要女性-前女友貝蒂˙羅斯(Betty Ross)[85]
 
作為地球上少數有能力正面抵抗浩克的武器,東尼與布魯斯合力完成的薇若妮卡是一套設計完善的防禦系統,其構成單元包括低軌道衛星、支援艙與裝甲本體等三大部份,這些機制的相互配合為整套系統提供了預警、即時應對、續戰等多項功能。

載有Mark 44裝甲部件的支援艙平時係收納於一枚史氏工業製造的低軌道衛星上,該枚衛星除了負責與老賈連線,為復仇者聯盟的作戰任務提供地形偵查、敵陣分析......等支援外,同時也在近地軌道上保持著全天候警戒狀態,一旦接收到東尼的指令,便會立刻彈射機體前端的外蓋,將支援艙投放至地球上的任何一處。

薇若妮卡的支援艙由圍繞配置的4個方形莢艙所構成,擁有獨立飛行能力的支援艙是裝甲部件的收納與運輸裝置,同時也是著裝完成後的支援替換系統。莢艙中收納了Mark 44軀幹、雙腿、雙腕......等各處至少2組的部件[86];艙體中央則設有1具以特殊合金打造而成的電磁牢籠,這項裝置可在彈射後獨立飛行,並在鎖定目標位置後分離為6片大型金屬板,將浩克困入其中後啟動自動組裝程序
 
與Mark 43一同飛行的Mark 44裝甲部件及支援艙,支援艙前端射出的即是電磁牢籠。
 
為了承受浩克的強大力量,薇若妮卡的裝甲本體在設計之初即被賦予了鋼鐵人系列截至目前為止最為龐大的體積,機體各處並可見大型的衝擊波轉換器,合理推測裝甲內部也搭載了複數的弧形反應爐,藉以將出力提昇至有能力壓制浩克的程度;Mark 44亦是首款採用增裝結構設計的型號,使用時東尼必須將身上穿著的Mark 43裝甲與大型增裝部件相互連接組合,並以乘坐於軀幹中央的方式進行操縱。配合承襲自先前型號的部件分離系統,Mark 44在戰鬥上得以發揮高度的靈活性,除了可將位於駕駛艙外的四肢部件以不受人體工學限制的方式進行旋轉活動[87],亦能隨時將受損嚴重的部位彈射拋棄,向戰場上滯空待命的支援艙下達零件替換的指令。

在設計構想上,與浩克進行徒手格鬥是薇若妮卡最主要的作戰任務,因此除了制式的掌心衝擊波光束外,這款裝甲最常使用的武器便是自身的重量與擁有龐大出力的拳腳,機體各處部件上亦設置了數款輔助壓制浩克的裝備。

Mark 44可使用的手臂組件至少有2種類型。標準型組件在外觀上最大的特徵是肩甲結構與手腕上的方形金色護甲,護甲上的折疊移動機構可避免對掌心衝擊波光束的發射造成干擾,展開後亦可伸出一對疑似電擊棒、具體功能不明的裝置[88],手腕內側則設有一組噴霧式鎮靜劑發射器[89],可在近距離格鬥時輔助使用;替換型的手臂組件上有明顯的圓環與大型油壓機構,手掌上則僅有3根方形的手指。這款組件在功能上著重打擊力道的強化,除了指節有方型的凸起,手腕關節處的油壓機構亦可在短時間內重複伸縮,藉以發揮自動連打的效果,手腕前端的圓環組件並能向前伸展,變形為箝住浩克四肢的捕捉裝置。

除此之外,這款裝甲的背部亦藏有至少4枚的大型飛彈。
 
「睡啦、睡啦、睡啦、睡啦......」
在復仇者聯盟與奧創的第二次衝突中,東尼與布魯斯賦予Mark 44的設計效用首度獲得了驗證。為了阻止在緋紅女巫幻覺操縱下失控破壞市區的浩克,已失去老賈支援的東尼召喚了薇若妮卡前來,並率先使用電磁牢籠將浩克困入其中。當浩克遁地脫逃後,Mark 44的大型增裝部件已和東尼身著的Mark 43完成連接,雙方遂展開激烈搏鬥。

戰鬥開始不久,薇若妮卡的標準型左臂即遭到了嚴重破壞,待替換型組件裝備完成後,東尼便以壓制連打的方式企圖將浩克擊昏,並利用左臂變形展開的捕捉裝置將其帶離市區。在飛行的過程中,浩克再度展開了頑強的抵抗,兩人的戰鬥因而波及周遭建物裡的民眾,東尼也在急忙前往救援後順勢將損壞的電梯廂用做攻擊手段,此舉卻讓浩克的怒氣再度上升,不只Mark 44的本體嚴重損毀,就連前往支援替換的上半身組件與支援艙都遭到了浩克的一併破壞。最後,東尼以最快的速度買下一棟尚在建設中的無人大樓,將浩克從高空拋入其中,並同時發射裝甲內藏的大型飛彈,終於讓倒塌的大樓殘骸發揮壓制浩克的效果。待當地軍隊前往圍捕時,浩克的情緒已漸趨平穩,東尼也得以趁機將其擊昏,讓浩克變回了布魯斯的模樣。

雖然Mark 44在這場戰鬥中被破壞至只能勉強運作的程度,這套裝甲依然保護了乘坐於軀幹內的東尼與作為核心操縱單元的Mark 43,讓東尼得以在與浩克的正面衝突中全身而退,也成功避免浩克造成的災害進一步擴大。
 
[83]《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00:19:52至00:19:57。
 
[84] 例如Model 13、Model 31......等。
[85] Avengers: Age of Ultron Features an Archie Comics Reference
[86]《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00:58:2至00:58:33。
[87]《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00:56:20至00:56:22。
[88]《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00:56:07至00:56:09。
[89]《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00:57:32至00:57:37。
 
5.Mark 45
在南韓的騷動中,原屬奧創陣營的快銀(Quicksilver)與緋紅女巫決定倒戈協助復仇者聯盟,黑寡婦則以自身安危為代價,在遭到俘虜的前一刻成功為團隊奪取了奧創利用振金與再生搖籃(Cradle)打造的新軀體。戰鬥結束後,復仇者聯盟的成員們一度為了奧創軀體的處理問題發生嚴重分歧,直到索爾歸來、生化人幻視(Vision)降生於世後,這場紛爭才告終止。

隨著紛爭平息,鷹眼也黑寡婦發出的求救訊號中鎖定了奧創所在的位置,美國隊長遂決定率隊展開營救行動,在盡可能疏散當地民眾後,將蘇科維亞作為雙方最終決戰的地點。為了阻止奧創毀滅世界的恐怖計畫,東尼在此次行動中啟用了新打造的Mark 45裝甲,並在裝甲的中央控制系統中安裝另一組人工智慧-星期五(F.R.I.D.A.Y.)作為嚮導,藉以填補老賈化為幻視後留下的空缺。
 
作為一套新世代的鋼鐵人裝甲,Mark 45同樣搭載了以衝擊波科技為基礎的部件分離系統,可在使用者的遠端召喚下迅速前來進行著裝,但相較於Mark 42、Mark 43等型號著重機械感與幾何學的繁複造型,這款裝甲在外觀上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流線風格。《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幕後的概念設定師菲爾˙桑德斯(Phil Saunders)曾表示:Mark 45的設計構想在於回歸「可穿著的法拉利(Ferrari)」概念,並解剖學的有機風格重新詮釋出更輕量化、更合身的外觀,因此這款裝甲在視覺上的整體印象更加接近Mark 3、Mark 4等鋼鐵人系列的早期經典型號[90]

武裝方面,除了制式的掌心衝擊波光束與胸口單一光束外,Mark 45的手背護甲展開後也能釋放一對高能雷射,這套裝甲是否還搭載了其他武裝則不得而知。
 
在蘇科維亞一戰中,身著Mark 45裝甲的東尼率先前往城市中心的教堂,企圖利用奧創對自己的憎恨為誘餌,讓隊友的疏散行動得以順利進行,但當兩人再次對峙之際,東尼才驚訝地發現:連日來遲未主動出擊的奧創已秘密完成了將城市改造為巨大人工隕石的計畫。就在奧創分身大軍襲來的同時,以振金打造而成的磁場裝置也正式啟動,蘇科維亞開始離地昇空,待抵達指定高度後便會開啟逆向推進裝置,朝地面加速撞擊後引發全球毀滅。
 
面對不斷來襲的機械大軍,東尼與隊友們一面苦戰,一面持續進行著拯救民眾的任務,但隨著城市高度不斷上昇,復仇者聯盟的的成員們也被迫在全人類與當地居民的命運間做出兩難的抉擇,直到尼克˙福瑞率領飛行航母與救生艇前來,蘇科維亞的民眾才終於得到了逃生的機會。
 
 
正在發射胸口單一光束的Mark 45裝甲。
救援隊抵達之後,東尼與隨隊支援的羅德共同護衛救生艇的疏散行動,並與其他英雄們回到了磁場裝置核心所在的教堂,在此與奧創本體操縱的大軍展開決戰。透過團隊成員的通力合作,奧創的大多數分身遭到了摧毀,東尼則與幻視、索爾合力熔毀奧創本體表面覆蓋的振金裝甲,讓浩克得以將其擊飛。但就在眾人開始徹離之際,一息尚存的奧創卻趁隙搶奪昆式噴射機發動攻擊,造成了快銀的死亡,負責留守的緋紅女巫也情緒潰堤,因而導致核心防線遭到突破,蘇科維亞開始加速往地面墜落。

在隕石落地的過程中,緋紅女巫獲得了幻視的救援,東尼則以數據完成調整的胸口單一光束朝磁場裝置底部發射,形成熱封後由索爾合力對核心發出強大雷擊,終於擊毀了奧創以城市改造而成的人工隕石,全人類滅亡的危機也因而解除。

在這場戰鬥中,Mark 45裝甲並未受到嚴重的損害,但奧創造成的危機也讓東尼萌生退意,在事件結束後決定暫時退隱,將復仇者聯盟交由美國隊長組織的新隊伍運作。
 
 
[90]《The Art of Avengers: Age of Ultron》,p.272。
 
6.Mark 46
蘇科維亞事件結束後,東尼將復仇者聯盟的任務交付美國隊長率領的新隊伍,自己則暫時離開前線,改以團隊的贊助者與裝備開發擔當進行支援。在此期間,滿懷愧疚的東尼體認到自己永遠無法戒除裝甲與冒險的衝動,決定與小辣椒協議分手,並將資源投入「九月基金會(September Foundation)」的獎助學金計畫,以自己身為億萬富豪的影響力逐步改變世界。
 
於此同時,世界各國對於超人類恣意妄為、任意出入主權邊境的行為也開始感到不安,這股聲浪在拉哥斯的慘劇發生後更是攀上高峰,導致117國政府聯合擬定了「蘇科維亞協定-超人類註冊與佈署架構(Sokovia Accords: Framework for the Registration and Deployment of Enhanced Individuals)」,意圖將復仇者聯盟的一切行動納入聯合國的專門委員會管理,這起事件造成了團隊內部的意見分歧:東尼、黑寡婦、幻視與戰爭機器決定支持協定,隊長、獵鷹(Falcon)與鷹眼則反對簽署,準備停止作為超級英雄的一切活動。
 
另一方面,蘇科維亞遺民-赫爾穆特˙齊莫(Helmut Zemo)也暗中展開了他對英雄們的復仇計畫。齊莫在協定簽署日假冒「冬日士兵」巴奇˙巴恩斯(Winter Soldier, Bucky Barnes)引爆了聯合國維也納國際中心的炸彈,造成瓦干達國王提查卡(T'Chaka)等人當場喪命,並在巴奇本人遭到逮捕後冒充醫生潛入位於柏林的聯合反恐中心,利用九頭蛇的洗腦密碼命其大肆破壞,導致相信巴奇無辜的隊長與東尼之間的嫌隙再度加深。誤以為齊莫將要前往西伯利亞釋放其他冬日士兵的隊長請求鷹眼、緋紅女巫與蟻人史考特˙朗恩(Ant-Man, Scott Lang)前來支援;東尼為了避免新任國務卿薩迪斯˙羅斯(Thaddeus  Ross)與反恐特勤隊動用致命武力,則招募「黑豹」帝查拉(Black Panther, T'Challa)與蜘蛛人(Spider-Man)作為幫手,主動接下了在48小時內將隊長等人緝拿到案的任務,兩派人馬在萊比錫機場的衝突因而一觸即發。

在這場戰鬥中,東尼啟用了最新研發的Mark 46裝甲。這套裝甲具備了與Mark 45相似且更加流線、圓滑的造型語言,其外表則致敬了漫畫正史裡的「尖端裝甲(Bleeding Edge Armor)」[91]
塗裝的紅、金色塊分佈與遍布全身的微型衝擊波轉換器皆與漫畫版本的形象十分接近。尖端裝甲的設計者萊恩˙麥諾汀(Ryan Meinerding)其實也是電影美術團隊的一員,這款裝甲在漫畫裡擁有轉化為液態並儲存於東尼體內的功能,全身上下的微型衝擊波轉換器更可作為360度無視野死角的小型眼球使用,但《美國隊長3:英雄內戰劇組所取用的僅有其造型而已,電影裡的Mark 46並不具備類似的機能。有趣的是,在美術團隊早期的廢案裡,Mark 46身上的微型衝擊波轉換器曾被設定為某種匿蹤裝置,可在掃描周遭環境後創造出全像迷彩投影,進而達成在視覺上隱去身形的效果,但這個設定最終並沒有被電影正片所採用[92]
 
頭頸部位可完全收納是Mark 46的一大特色。
與Mark 42以降的其他新世代裝甲相仿,Mark 46同樣具備了完善的部件分離與快速著裝功能,亦可在拆卸後收納於東尼的私人直昇機,與機上座椅的變形著裝系統相互配合使用。結構上,這套裝甲最大的特色在於頭、頸區塊採用類似Mark 44與鞭狂Mark 2的設計,可偵測著裝者的頭部動作,在任何角度將頭盔與頸部裝甲快速向後折疊收納,不只無需再脫盔手持,也提高了穿著時的舒適性與便利性。根據劇組的說明,這個構想其實借用了《星際異攻隊》裡星爵(Star-Lord)的面罩設計,主要目的則在於移除演員臉上的遮蔽物,讓東尼可以完整、直接地與其他角色面對面,確保故事的感情張力與小勞勃˙道尼的演出不會因面罩的隔閡而減弱[93]

武裝方面,Mark 46擁有發射制式掌心衝擊波光束與胸口單一光束的能力,手腕前端亦藏有一對高能雷射發射器,中控系統則可配合星期五的運算快速分析對手的打鬥習慣,在近距離戰鬥時即時部署相對應的防禦與攻擊動作;裝甲的肩部區塊藏有一對4連裝微型火箭發射器(總載彈量不明)[94],雙手手腕護甲展開後則可分別發射至少各2枚的大型穿甲飛彈[95]。除此之外,這套裝甲也設有其他非致命性的鎮暴用武裝,包括可癱瘓交通工具的小型電磁脈衝裝置、手腕內藏的捕捉網[96],手背護甲展開後亦可射出一對小型銬具,在碰觸對手四肢後便會自動組合鎖上[97]
 
在萊比錫機場的大混戰中,身著Mark 46的東尼率先封鎖了鷹眼與緋紅女巫的去路,隨後被兩人的佯攻轉移注意力,進而遭到了數台墜落的車輛直擊。當兩派人馬正面對決時,鷹眼再度以爆炸箭矢打斷了東尼與隊長之間的打鬥,並協助蟻人縮小入侵裝甲內部,導致Mark 46左手的武器系統一度故障,必須啟動滅火裝置將之排除。蟻人巨大化後,東尼又遭到了獵鷹的攻擊,捕捉網因無人機「紅翼(Redwing)」的俯衝撞擊而發射失敗,直到蜘蛛人提出《帝國大反擊》的作戰提案後,東尼才與羅德重整態勢,順利將蟻人擊倒。
 
西伯利亞纏鬥的結局。
最後,機場大戰在隊長與巴奇奪取昆式噴射機逃離、羅德遭幻視誤擊癱瘓的悲劇中落幕,獵鷹、鷹眼、蟻人與緋紅女巫被關入戒備森嚴的拉夫特(Raft)海底監獄,東尼則透過柏林警方上傳的命案資料驚覺維也納爆炸案的主謀確實另有其人。但態度強硬的羅斯已不再信任來自東尼的情資,東尼遂在獵鷹的協助下取得地點資訊,冒著違反協定的風險暗中換裝已修復完成的Mark 46裝甲前往西伯利亞

事實上,5位冬日士兵的陰謀與命案資料的外洩皆是齊莫為了讓關係者齊聚一堂而設下的陷阱。抵達西伯利亞廢棄的九頭蛇基地後,一度與隊長和解的東尼才從齊莫播放的影帶中得知:當年謀殺史塔克夫婦的兇手正是遭到九頭蛇洗腦、以冬日士兵身份執行命令的巴奇。面對眼前的仇人,連日來承受了多方壓力、亦無法諒解隊長隱瞞此事的東尼陷入情緒潰堤的狀態,甚至動了殺意,即便裝甲的飛行系統與瞄準系統因兩人的抵抗而破壞,還是不惜目視擊發飛彈阻止巴奇逃離。在這場三方俱傷的戰鬥中,東尼以Mark 46的胸口單一光束擊斷巴奇的機械左臂,並透過打鬥習慣的掃描分析與反制一度在與隊長的打鬥中佔了上風,但就在即將發動最後一擊之際,隊長趁著巴奇製造的空隙將其擊倒在地,擊碎頭盔後以盾牌破壞裝甲胸口的衝擊波轉換器與反應爐,Mark 46也因此嚴重損壞,無法繼續進行作戰。

戰鬥結束後,復仇者聯盟已是名存實亡的狀態,但隊長在逃離後將致歉的信函與一支緊急聯絡用的手機寄至總部,隨後前往拉夫特拯救被囚禁的隊友,東尼聞訊後亦決定不理會羅斯的支援請求,為眾人的再次和解留下一線生機。
 
[91]《The Art of  Captain America: Civil War》,p.162。
[92]《The Art of  Captain America: Civil War》,p.164。
[93]《The Art of  Captain America: Civil War》,p.166-167。

[94]《美國隊長3:英雄內戰01:32:20
[95]《美國隊長3:英雄內戰》02:04:24至
02:04:26。
[96]《美國隊長3:英雄內戰》01:40:44至01:40:46。
[97]
《美國隊長3:英雄內戰》02:04:13至02:04:15。
 
六、「戰爭機器」各式裝甲介紹

作為鋼鐵人系列的著名分支,正式名稱為「全面威脅反應型戰鬥裝甲(Variable Threat Response Battle Suit)」的「戰爭機器」是一系列由東尼好友--空軍中校詹姆斯˙羅德負責操縱、以執行戰場任務為目的而開發的重火力軍用裝甲,也是東尼與美國政府在一連串衝突後針對鋼鐵人裝甲技術應否效忠國家的折衷方案。
 
1.Mark 2修改型--戰爭機器Mark 1
 
當鋼鐵人的存在廣為人知後,相關科技是否應收歸國有的爭議也跟著浮上檯面,成了東尼公開身份後所必須面對的第一個問題。雖然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上的激辯曾一度讓以史登參議員(Senator Stern)為首的政府勢力退居守勢,但在鞭狂襲擊摩納哥大獎賽的事件發生後,東尼面對輿論轉向時依然故我的態度卻也再次引起了軍方與好友羅德的不滿。隨著衝突加劇,東尼在生日派對上的失態終於成了雙方決裂的導火線:為了阻止身著裝甲酗酒鬧事的東尼,羅德從地下室奪取了鋼鐵人Mark 2,與之大打出手並揚長而去,這套裝甲也因而落入軍方手中、連帶引發了日後的一連串事件。

為了安撫民心,米德將軍(General Meade)在Mark 2被送往愛德華空軍基地(Edwards Air Force Base)後隨即委託時任國防部武器承包商的漢默工業為其進行改造、藉以讓這套裝甲與鋼鐵機兵系列一同在博覽會上進行展示,而該計畫的最終成果即為這款全身充滿增裝裝甲與各式火砲的戰爭機器Mark 1。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戰爭機器Mark 1的出現看似是羅德與東尼決裂的結果,但Mark 2裝甲在生日派對上被奪走的事件其實是東尼瀕死之際意圖讓好友繼承鋼鐵人職責所做的最後一步安排:將裝甲交給自己信任的軍中好友使用不只能舒緩來自政府與輿論的壓力、也能防止鋼鐵人的科技被濫用,這點從東尼特地在Mark 2胸口加裝額外動力源、並默許羅德通過著裝時的安檢認證即可得而知。

外觀上,由於戰爭機器的設計首重戰場任務的執行,因此這套裝甲採用了以黑色為主的低視度塗裝,整體造型在加入大量增裝裝甲與外觀上顯而易見的武器後比起原本的鋼鐵人Mark 2也變得更為厚重;為了在機體重量大幅增加的同時維持飛行速度,戰爭機器的背部與小腿肚等部位則增設了額外的推進系統,可於飛行時展開配合Mark 2原有的的腿部噴射器使用[98]。除此之外,位於頭盔內的控制系統與抬頭顯示器也更換為投影顏色以綠色為主的軍方版本、藉以提昇戰鬥時的實用性。

 
「我要用『前妻』對付他!」
武裝方面,除了Mark 2原有的衝擊波光束外,戰爭機器在雙手手腕的固定器上各裝有一組由9mm半自動手槍、M24散彈槍[99]與FN2000 5.56mm犢牛式步槍......等武器改造而成的複合式槍械[100],背部也加裝了一挺由多關節機械手臂帶動的M134 7.62mm機槍。這項武裝係以外露的彈鍊連接至藏有60000枚彈藥的背部彈艙,透過弧形反應爐的動力提供可以每分鐘4000轉的速度向各種方位發射[101],因此是戰爭機器最主要的攻擊手段。另外,位於裝甲兩肩的武裝莢艙側向展開時可發射6枚40mm小型榴彈[102]、正向展開時則可發射攜有環三亞甲基三硝胺(RDX,即旋風炸藥)的小型對碉堡用飛彈,這款飛彈被賈斯汀˙漢默稱為「前妻(Ex-wife)」,理論上威力強大,但在對鞭狂一戰卻完全起不了作用。

作為美國政府不再依賴鋼鐵人的象徵,戰爭機器在博覽會上的展示曾短暫發揮了安穩民心的作用,但這套裝甲的控制系統卻也隨即遭到了鞭狂的入侵、並在其遠端遙控下與鋼鐵機兵系列一同襲擊甫現身展場的東尼。直到黑寡婦入侵漢默工業解除鞭狂的控制後,再次取得裝甲控制權的羅德利用戰爭機器與身著Mark 6的東尼一同擊退了所有來襲的機兵、並在兩人掌心衝擊波的合擊下擊敗了隨之而來的鞭狂Mark 2。

博覽會的事件結束後,透過羅德的居中協調,戰爭機器正式被定性為史氏工業出租給國防部使用的財產,但東尼認為繼續讓這套裝甲保有漢默研發的科技是對自己的一種羞辱,遂將裝甲拆解恢復為原本鋼鐵人Mark 2的樣貌,並重新設計一套戰爭機器Mark 2供好友使用[103]

[98]《鋼鐵人2》官方網站記載的飛行極速為8馬赫,對照Mark 40的5馬赫設定顯不合理,故本文未採用。
[99] 該款槍械在現實世界的型號為M26,M24為漢默生產的版本,Iron Man Manual,p.137。
[100]《鋼鐵人2》01:10:48至01:11:14。
[101]《鋼鐵人2》官方網站的介紹(「Mark 6」模式下的「Downloads」頁面)。
[102]《鋼鐵人2》01:12:33。
[103] 同前註[30]

2.戰爭機器Mark 2
 
史塔克博覽會的騷動結束後,東尼與國防部之間的矛盾關係因羅德的居中協調而暫時化解:只要繼續將戰爭機器裝甲租借給軍方使用,東尼就能持有自身科技的產權與專利。而為了因應保護民眾的需求,準備將大部分心力投入史塔克大樓建設的東尼也特地設計了一套戰爭機器Mark 2裝甲,讓羅德可以在上一代裝甲被拆解復原後繼續執行軍事任務[104]

與混合了漢默科技和軍方技術的第一代戰爭機器相比,完全由東尼設計而成的戰爭機器Mark 2在外觀上同樣採用了低視度的黑、銀雙色塗裝,並將大部分武器改為內藏式設計,因此其形象與一般的鋼鐵人裝甲較為相近,外殼流線化、輕量化的設計也讓這款裝甲的飛行速度與機動性較為提昇,但裝甲強度並未因此減弱,甚至可保護著裝者抵擋「前妻」飛彈的直擊[105]

武裝方面,除了制式的掌心衝擊波與胸口單一光束外,戰爭機器Mark 2與其前身一樣搭載了各式改裝槍械:犢牛式步槍、40mm榴彈發射器、模組化散彈槍系統、9mm半自動手槍、空對空飛彈......等武裝皆收納在手腕等處的武裝莢艙中,唯一一項外露的火器為背部的雙管機砲,這管機砲與戰爭機器Mark 1搭載的M134 7.62mm機槍類似,同樣能以裝甲背上的滑軌與槍管及本體間的多關節機械手臂進行無死角的大範圍攻擊。另外,戰爭機器Mark 2背部左方的區塊也能展開小型的音波加農砲,這項裝備能讓敵方在短時間內昏厥癱瘓,但不會造成永久性的損傷[106]

在博覽會事件至奇塔瑞人入侵紐約的10個月間,身著戰爭機器Mark 2的羅德曾前往印度、阿富汗、南蘇丹等地執行過多次任務,並在分析敵方行動模式後發現了幕後贊助一切的十環幫,最後在紐約事件發生的同日循線追查至香港的一處生化實驗室。在此次行動中,十環幫使用了漢默科技未被美國軍方採用的核能坦克原型,並以前妻飛彈朝羅德直擊,導致羅德一度被敵方的重火力壓制。最後,羅德冒著裝甲結構毀損的風險以超音速朝地面俯衝、將核能坦克丟往大海後火速趕回紐約,卻意外地發現當初請求支援的東尼早已和復仇者聯盟的眾人結束了戰鬥,並邀請其一同至沙威瑪店內用餐[107]
 
與Mark 45並肩作戰的戰爭機器Mark 2。
之後,為了在一連串恐怖攻擊事件中安撫民心,總統馬修˙艾利斯(Matthew Ellis)下令將戰爭機器Mark 2重新塑造為「鋼鐵愛國者(Iron Patriot)」的外觀,直到總統遭俘、AIM假冒「滿大人」形象的真相被揭露後,這套裝甲才又再度恢復了原本以黑、銀兩色為主的塗裝,並在奧創意圖毀滅世界的事件中隨尼克˙福瑞前往蘇科維亞參與支援復仇者聯盟的行動。

在這次作戰中,身著戰爭機器Mark 2的羅德負責飛行航母周圍的防禦工作,以確保救援艇的疏散作業可以不受干擾。羅德與使用Mark 45的好友東尼共同在空戰中摧毀了數架奧創派出的機械分身部隊,並在磁場裝置核心的攻防戰結束後前往追擊敵方餘黨。只不過在羅德力求表現的同時,幻視已搶先一步完成了清除作業。

事件結束後,羅德加入了美國隊長新組建的復仇者聯盟,並繼續在任務中使用戰爭機器Mark 2裝甲;關於鋼鐵愛國者的介紹請見下述。

[104] 同前註[30]
[105] Marvel's Iron Man 3 Prelude》#1,p.18-20。
[106] 同前註[68] 。
[107]Marvel's Iron Man 3 Prelude》內容。

3.鋼鐵愛國者
 
紐約之戰結束後,復仇者聯盟的活躍令美國政府開始意識到自身防禦能力的嚴重不足,而隨著AIM以滿大人名義發動的恐怖行動趁勢而起,白宮方面也亟欲重振政府在大眾心目中的形象。為了安撫民心,時任美國總統的馬修˙艾利斯決定將羅德塑造為軍方打擊恐怖主義的新形象,並下令為戰爭機器Mark 2重新施加紅、藍、白三色的塗裝,改以較不好戰的「鋼鐵愛國者」名號示人。

與前身戰爭機器Mark 2相比,鋼鐵愛國者唯二的改變在於塗裝的不同與中控系統、抬頭顯示器等內裝的升級[108],其餘設計則無任何差異,這項換湯不換藥的改裝自然引起了輿論的諸多批評。而最諷刺的是:負責承包改裝工程的正是以齊禮安為首、企圖掌控全球恐怖供需的AIM,這次升級也讓AIM得到了在事後染指這套裝甲的機會。

隨著政府與滿大人之間的反恐戰爭漸趨白熱化,身著鋼鐵愛國者的羅德開始積極追查敵方躲藏的據點,並因而在AIM偽裝的廣播站遭到了絕境士兵的伏擊,導致裝甲控制系統一度因高溫接觸而停止運作。雖然裝甲拒絕未授權使用的封鎖模式即時啟動[109],身處其中的羅德仍然無法阻止系統因外部持續加溫而解鎖,只能在裝甲自動開啟後徒手進行作戰,並在最後遭到了艾瑞克˙沙文的擊昏。

制伏羅德之後,AIM將鋼鐵愛國者進行初步的修復,隨即讓沙文在裝甲的保護與偽裝下進入空軍一號,順利完成了綁架艾利斯總統的行動,這套令總統受困其中的裝甲也成了齊禮安計畫高潮階段的行刑工具。所幸東尼、羅德與鋼鐵軍團在處決公開轉播的前一刻即時到來,羅德也在戰鬥中順利取回裝甲的主控權,最後成功將艾利斯總統護送至安全的處所。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畫正史世界裡,「鋼鐵愛國者」最初其實是Secret Invasion》事件後反派諾曼˙奧斯朋(Norman Osborn)為了博取大眾信任而賦予自身的名號。雖然電影世界觀將其改為戰爭機器在《鋼鐵人3》裡的新形象,這套裝甲被AIM奪取使用的事件某種程度上仍然呼應了正史版本的安排。

[108]Iron Man Manual,p.138。
[109] 同前註[108]

4.戰爭機器Mark 3
蘇科維亞事件結束後,羅德加入了美國隊長率領的復仇者聯盟新陣容,並持續使用戰爭機器Mark 2執行任務。一段時間後,東尼為羅德進行了裝備升級,新版的戰爭機器Mark 3便開始投入實戰使用。

外觀上,戰爭機器Mark 3承襲本系列一貫的黑、銀塗裝,並結合Mark 1充滿稜角的設計與Mark 2的武裝內藏風格,體態則變得比先前款式更加壯碩,胸口散發紅光的六角形衝擊波轉換器亦是視覺上的一大特徵。除此之外,這套裝甲的右胸口也用銀漆印上了22顆以奧創頭部為形象設計的擊墜記號,代表的正是羅德在蘇科維亞攻防戰中以上一代機種擊墜的奧創分身數量。

武裝方面,這套裝甲雙腕的內、外側分別設有兩挺口徑不同的隱藏式機槍,胸前的銀色區塊展開後則可伸出一對3連裝小型火箭發射器;雙肩延續至背後的大型莢艙可選擇掛載不同的裝備,通常使用的配置是:右肩內藏一組6連裝小型榴彈發射器,左肩則掛載上有4具複合砲管的大型機砲。這挺機砲可透過肩膀上的滑軌前後移動,並利用小型機械手臂調整發射角度,但砲座無法像先前的型號一樣移動至右肩。除此之外,這套裝甲亦設有數款殺傷力較低的對人用鎮暴武器,除了手背護甲可展開一對小型音波加農砲,右背的武裝莢艙中亦藏有一具電熱鎮暴棍,可在展開後手持使用。

當布加勒斯特傳出「冬日士兵」巴奇˙巴恩斯的目擊情報後,聯合反恐中心隨即派出特種部隊前往追捕,並被搶先抵達的美國隊長與獵鷹所干擾。在黑豹提查拉的擅自加入下,整起行動演變成一場多方混戰,羅德也因此奉命身著戰爭機器Mark 3前往支援,並在巴奇等人被移送德國後留在當地協助善後。

在萊比錫機場的大混戰中,羅德與黑豹一度聯手阻止了美國隊長的行動,但在雙方展開近距離纏鬥後,戰爭機器Mark 3的電熱鎮暴棍很快就遭到了破壞,蟻人利用車輛與放大鏢製造的爆炸更是為隊長等人製造了逃離的空隙。幻視加入戰局後,情勢演變為兩派人馬的正面衝突,蟻人甚至出其不意地展示了自己巨大化的能力,導致羅德不得不使用裝甲掛載的重火力武裝進行回擊。之後,羅德以音波加農砲重創了緋紅女巫,並在蜘蛛人的建議下與東尼聯手使用源自電影《帝國大反擊》的方式將蟻人擊倒,隨即前往追擊成功奪取昆式噴射機的隊長與巴奇。
 
以全彈發射阻止巨大化蟻人攻擊的戰爭機器Mark 3。
在飛行的過程中,羅德要求幻視解除來自獵鷹的干擾,令其以滑翔的方式脫離戰線,但礙於汪達的傷勢,一時分神的幻視草率地採用直接從地面瞄準噴射背包的攻擊,因而導致雷射在獵鷹閃躲後誤擊了同樣處於射線上的戰爭機器Mark 3,造成其胸口的衝擊波轉換器與動力核心毀損,內建的抗衝擊裝置在中央控制系統關閉後亦無從啟動,羅德因而失速墜落地面,傷重昏迷,萊比錫機場的追擊戰亦被迫中止。

經醫師檢驗,此次撞擊造成了羅德的第4節腰椎至第1節薦椎斷裂、脊髓嚴重損傷,有導致下半身癱瘓的可能[110],羅德因而離開前線任務,並在事件告一段落後穿上東尼為其設計的步行裝置進行復健。

[110]《美國隊長3:英雄內戰》01:48:22至01:48:26。
 
七、反派裝甲與相關科技介紹
1.「鐵霸王」裝甲
作為鋼鐵人問世後的第一位強勁對手,「鐵霸王」裝甲是奧比˙史坦奪取鋼鐵人Mark 1殘骸後下令史氏工業分析並暗中製造的新一代武器原型,也是唯利是圖的史坦剷除異己、企圖對權力與財富進行重新分配的重要工具。
 
「我再也不需要妳的服務了。」
由於東尼逃離監禁時並未將降落失敗的Mark 1殘骸進行回收,因此這套裝甲散落一地的零件在日後輾轉流入了殘存的十環幫手上,並在重新組裝後被該組織的領導人拉薩當成了與幕後黑手史坦交涉的籌碼。面對拉薩以Mark 1換取量產型裝甲部隊的要求,覬覦鋼鐵人科技的史坦以無情的屠殺作為回應、將裝甲據為己有後私自在史氏工業設立了「16區」機密計畫,藉以開發全新的動力裝甲原型。
 
雖然16區計畫的開發團隊在短時間內完成了鐵霸王裝甲的基礎設計,但礙於關鍵的動力技術仍為東尼本人所持有,因此即便原型已完成製造,這套裝甲的開發依舊陷入了瓶頸、原型也始終處於無法使用的狀態。直到小辣椒受東尼之託侵入公司主機、意外發現了16區計畫並告知神盾局的考森探員後,深知行跡敗漏的史坦乃決定鋌而走險,直接以侵入東尼住家、強行搶奪小型化弧形反應爐的方式達成自己的野心,鐵霸王裝甲也因而邁向了最終的完成階段。
 
外觀上,由於鐵霸王的設計目的在於外殼硬度、整體出力與火力的最大化,因此這套裝甲有著極為龐大的身軀,全身上下更有多處顯眼的液壓結構與外露武裝。為了配合機體結構,鐵霸王的操縱方式也經過了大幅更動,變成了著裝者進入中央區塊搭乘、以操縱桿而非自身四肢控制裝甲肢體的方式,因此這套裝甲的反應速度不若東尼所設計的鋼鐵人系列靈敏、機動性也在裝甲體積大幅增加的同時受到了犧牲。
 
武裝方面,鐵霸王左手手腕的固定器上裝有一副7連裝火箭發射器、右手手腕上則裝有一挺以外露彈鍊連接至下方彈倉的大口徑機砲,背部的裝甲展開後亦可發射內藏的大型飛彈[111],3種武裝皆附有雷射導引系統,可配合頭盔中的軍用抬頭顯示器提昇瞄準精度。除此之外,在弧形反應爐的能源供應與自身龐大體積的配合下,鐵霸王裝甲本身的搏擊與壓制也具有相當高度的破壞力,單憑手掌抓握的力量就足以將鋼鐵人裝甲的頭盔破壞至無法使用的程度[112],這項優勢讓史坦在史氏工業的決戰中數度重創東尼的Mark 3裝甲,也逼使東尼不得不使用超載反應爐原型的最後手段與之抗衡。
 
開啟駕駛艙區塊的鐵霸王與史坦。
移動方面,為了彌補步行速度較慢的缺點,鐵霸王在雙腿加裝了與原型Mark 1相仿的噴射系統,除了可在跳躍時發揮推進、減速與肢體平衡的功能外,亦可在展開導流板後讓裝甲昇空飛行。但礙於裝甲整體的重量過高,鐵霸王飛行時所需的加速時間較長,加上這款裝甲的外殼也有著與Mark 2相同的結冰問題,因此最後決戰時東尼曾利用這點短暫地解除了自身的危機。
 
由於史坦的鐵霸王無論力量或外殼強度皆佔有絕對的優勢,因此在史氏工業的決戰中,能源不足、Mark 3又嚴重毀損的東尼先是利用這套裝甲的結冰問題脫困,接著再以破壞光學瞄準系統的方式爭取時間、進而逼迫史坦打開駕駛艙目視應戰。趁著史坦本人陷入毫無防備的狀態,東尼命小辣椒以超載弧形反應爐原型的方式炸毀工廠屋頂,受到龐大能量直擊的史坦因而當場死亡、墜地後與鐵霸王裝甲一同在反應爐主體的爆炸中灰飛煙滅。
 
[111] 劇中發射的飛彈係自背部左側的莢艙中展開,合理推斷右側也藏有1枚。
[112]《鋼鐵人》01:58:26。
 
2.鞭狂裝甲
「鞭狂」伊凡˙萬科是與霍華德˙史塔克一同研發弧形反應爐的安東˙萬科之子。隨著東尼向大眾公開身份與父親安東的逝世接踵而來,決心向史塔克家族復仇的伊凡利用父親留下的設計圖製造了小型化弧形反應爐的仿製品,並在設計出鞭狂裝甲後接受了十環幫的資助[113]、隨即前往摩納哥大獎賽襲擊出席賽事的東尼。

如同名稱所示,鞭狂裝甲最大的特徵在於從雙手固定器上裝備的兩條電熱鞭。在弧形反應爐仿製品的能源供應下,這款電熱鞭所發出的高溫足以破壞Mark 5裝甲的外殼,亦可透過揮擊的方式阻擋鋼鐵人掌心發出的衝擊波光束;但相較於一般意義的「裝甲」,這套裝備除了覆蓋在著裝者關節處的簡易外骨骼之外,幾乎沒有施加任何的防禦措施,不只功能上較接近單純的電熱鞭供能輔助裝置、著裝者可透過反應爐能源增加的力氣也十分有限,因此在賽車場一戰中,當霍根駕車追撞時伊凡並沒有能力自行脫困、東尼藉纏繞電熱鞭的方式拉近雙方距離後,這套裝甲在近戰上也毫無反擊之力,只能因為胸口的反應爐被強行取下而敗北。

雖然鞭狂能力的匱乏主要肇因於伊凡有限的資源與技術,但這套裝甲最主要的目的在於大眾心理的衝擊與挑戰鋼鐵人的宣示效果,因此對伊凡而言,只要摩納哥一戰足以讓輿論「如鯊魚般嗜血前來」[114],那麼向史塔克家族復仇的計畫就稱得上成功了;而就結果來看,鞭狂在摩納哥的出現也的確引發了伊凡先前所預期的效果。

[113]《鋼鐵人2》00:22:19至00:22:55,根據片尾名單,該名提供證件與票券的男性為十環幫成
[114]《鋼鐵人2》00:39:23至00:39:36

3.鞭狂Mark 2 
 
摩納哥事件結束後,伊凡˙萬科在賈斯汀˙漢默的安排下成功逃出了看守所,並受其委託開始為漢默工業進行量產型動力裝甲的改造。為了續行自身的復仇計畫,伊凡在將裝甲設計改為遙控機兵的同時,也利用漢默提供的資源暗中製造了新版的弧形反應爐仿製品與第二套鞭狂裝甲,預謀在博覽會上的展示完成擊殺東尼的目的。
 
相較於第一款粗糙而缺乏防護的鞭狂裝甲,新版的鞭狂Mark 2無論出力、移動力或裝甲強度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昇,著裝者在層層裝甲的包覆下也獲得了更為完善的保護,因此這套裝甲的外型與先前的鞭狂裝甲有著極大的差異。外觀上,鞭狂Mark 2在增設兩條大型電熱鞭的同時保留了漢默工業動力裝甲原型的基礎結構與四肢造型,胸甲則配合弧形反應爐仿製品的植入添加了若干更動,頭盔也更改為展開後可自動收納至肩頸部份的獨有樣式。除此之外,這套裝甲在腰際也增設了5片顯眼的大型裙甲,整體造型配合決戰場地的日式庭院不免令人聯想起日本武士的裝扮[115]

武裝方面,鞭狂Mark 2承襲上一款鞭狂裝甲的特色,仍然以雙手的2條電熱鞭作為主力武裝。透過加倍胸口反應爐轉速所帶來的龐大能量,新版的電熱鞭除了長度與體積增大外,釋放的能源也增強了許多,配合背部捲鞭裝置的使用甚至可以將敵人纏繞後再拉近距離出拳攻擊[116] ;除此之外,鞭狂Mark 2的腳底也配有噴射推進系統以及與陸戰型鋼鐵機兵同型的固定爪,可於踩踏時對敵人造成更進一步的傷害,因此這套裝甲不只中距離的戰鬥能力十分優秀、也彌補了第一款鞭狂裝甲不擅近戰的缺點。

防禦方面,鞭狂Mark 2外殼的強度與量產型鋼鐵機兵相比增強了許多,因此在博覽會的決戰中,鋼鐵人Mark 6與戰爭機器的大部分武裝都無法對這套裝甲造成決定性的損害。

作為伊凡向史塔克家族復仇的最後王牌,接續量產型鋼鐵機兵出現的鞭狂Mark 2以壓倒性的力量讓東尼與羅德陷入了危機。但與摩納哥一戰時的經驗相同,由於電熱鞭單純接觸放熱時的威力無法快速有效地破壞鋼鐵人的鈦金合金裝甲,因此鞭狂Mark 2最後仍敗在電熱鞭纏繞後敵我雙方隨即陷入僵局的窘境;加上伊凡在以為即將獲勝之際解除了頭盔的保護,因此被東尼與羅德兩人掌心衝擊波的合擊正面擊中,只能在將死之際啟動自爆裝置與這套裝甲同歸於盡。

[115] 初期分鏡稿也有戰爭機器彈藥用盡後以前臂短刀戰鬥的橋段,《The Art of Iron Man 2》,p.186-189。
[116]《鋼鐵人2》01:50:08至01:50:12。
 
4.漢默工業動力裝甲原型
隨著鋼鐵人系列裝甲在東尼公開身份後成了大眾矚目的焦點,不只世界各國在其威脅下競相加入了軍備競賽的行列,就連美國國防部礙於東尼我行我素的作風也企圖開發出可與鋼鐵人科技抗衡的先進武器。相較於伊朗、北韓[117]等專注於動力裝甲研發的國家,漢默工業在史登參議員與賽迪斯˙羅斯將軍的授意下則一度將資源投入「單人攻擊載具」的開發計畫,直到該計畫在首次的匿蹤飛行測試中宣告失敗後,製造一批可供軍方使用的量產型動力裝甲才成了漢默工業的下一個目標[118]
 
如同SPAC的經驗,漢默工業設計的動力裝甲原型在結構上同樣有著致命的疏失:這款裝甲腰部水平關節的旋轉角度並沒有施加任何任何的安全限制,因此首次實驗時即發生了測試駕駛員身受重傷的意外[119],不只造成產品無人自願測試的窘境,已經開始量產的裝甲生產線也陷入了進退不得的停擺狀態,漢默工業與軍方的合約更因為這起事件在軍事委員會的辯論上被東尼揭露而必須暫緩,連帶導致數十億美金的開發與生產成本付諸流水[120]
 
摩納哥事件結束後,被伊凡˙萬科才能所震懾的賈斯汀˙漢默決定將其自看守所中救出,並委託萬科與漢默工業合作進行裝甲的修改。為了利用漢默的資源續行自身的復仇計畫,伊凡以「人會出錯」的理由將原本需駕駛員穿著的裝甲原型改造為共計32架的遙控型鋼鐵機兵,進而引發了日後在博覽會上的一連串騷動。
 
[117]《鋼鐵人2》00:15:46至00:16:06。
[118]《Iron Man 2:Public Identity》劇情,詳情請參見《鋼鐵人電影世界觀的延伸與補充》一文。
[119]《鋼鐵人2》00:16:17至00:16:21。 
[120] 每套裝甲的造價為1億2570萬美金,《鋼鐵人2》00:50:54。

5.漢默工業量產型戰術攻擊鋼鐵機兵(Hammer Tactical Assault Drones)[121]
透過伊凡˙萬科對動力裝甲原型所施加的改造,漢默工業總計量產了32架鋼鐵機兵,並依其性能與任務取向特化成陸軍型、空軍型、海軍型與海軍陸戰隊型4大系列,期望透過博覽會上的展示讓史氏工業大失顏面、進而重啟自身與國防部的合作關係。

但事實上,鋼鐵機兵的誕生自始至終都是伊凡復仇計畫的一環,因此當身著Mark 6裝甲的東尼抵達會場後,伊凡隨即以遠端遙控的方式操縱所有機兵與戰爭機器一同對其發動追擊。最後,在東尼與羅德的合作下,32架機兵被全數擊毀,並於伊凡再度落敗時啟動了自爆系統,連帶造成了博覽會上多處設施的嚴重損壞。 
 
 
 
作為機體運作的中樞,鋼鐵機兵的頭部總重30磅(約13公斤),主要係負責瞄準、掃描與接收指令的工作,內藏的系統除了可精確辨識坦克車、部隊......等目標外,亦能透過無線點對點傳輸(ad-hoc)的方式與其他機兵進行通訊、進而提昇索敵的精準度;為了避免中控系統遭到破壞,鋼鐵機兵的胸甲底下也藏有保護蓋,可於近戰時向上掀起保護頭部。每組機兵都有自己溝通的語言,透過機體頭部中樞系統的輔助,操作者只需輸入簡單的指令就能讓機兵小隊以內建的動作模組自動執行任務並殲滅設定的目標。只不過鋼鐵機兵的自動系統目前仍有缺陷,偶爾會發生閃避上的失誤,因此在博覽會一戰中有幾架機兵係因為友方砲火誤擊或飛行時相撞而墜毀。
 
 
除了基本的步行功能外,每架鋼鐵機兵的腿部皆設有噴射推進裝置與飛行穩定系統,因此即使非空軍型的機兵也具有一定的飛行能力。
 
防護方面,鋼鐵機兵的裝甲係以複合材質製成,除了用作防禦與整體構成的金屬外,尚包含了陶瓷與彈性材料,理論上可防止一般子彈或反坦克彈、甚至反坦克高爆穿透(high explosive anti-tank, HEAT的攻擊;但實戰運作上,這種裝甲並不能抵擋鋼鐵人Mark 6的掌心光束與小型穿甲飛彈,面對戰爭機器的槍砲攻擊也幾乎毫無招架之力,因此防禦力遠不及設計時預想的強度。
 
為了因應執行戰場任務的需求,量產型鋼鐵機兵的功能配合美國現有的軍種經過特化,因此4款種類的機兵皆有其特殊的造型與武裝:
 
 
˙陸軍型鋼鐵機兵
陸軍型鋼鐵機兵採用的是砂色的沙漠塗裝,這款機體的開發目的在於融合步兵的機動性與坦克等級的火力,其外觀上最大的特徵在於左肩配置的M242 25mm大型加農砲與雙腳腳掌兩側的折疊式勾爪。鈦金屬製成的折疊式勾爪全長10英吋(約25.4公分),可於加農砲發射時展開嵌入地面固定機身,亦可於踩踏敵人時作為增加損傷的手段。

除此之外,陸軍型機兵的左腕與右腕也分別配有1組M2火焰放射器(電影中未使用)與M22 MGL 6連裝連發式榴彈發射器:M2火焰發射器係以機體軀幹共1加侖容量的儲油箱提供燃料,可對30碼(約27.4公尺)內的目標進行持續5秒、每秒消耗約2%燃料的火焰噴射;榴彈發射器的內部則裝填了3枚榴彈與3枚短程小型飛彈,前者可對400碼(約365.7公尺)內的目標進行攻擊,爆炸半徑與有效殺傷半徑分別為15碼(約13.7公尺)與5碼(約4.6公尺),後者彈體長12吋(約30.5公分),有效攻擊範圍則為800碼(約731.5公尺);機兵手腕的莢艙中亦藏有3枚備用榴彈可供補充。

博覽會一戰中,8架陸軍型鋼鐵機兵在伊凡˙萬科的操作下主要負責提供對空砲火掩護,但在瞄準Mark 6的過程中曾因而誤擊了一架空軍型機兵。

˙空軍型鋼鐵機兵
具有超音速飛行能力的空軍型鋼鐵機兵採用深藍黑色的塗裝,其最高飛行速限為1.8馬赫。這款機體首重空戰時的纏鬥能力與搜索能力,主要的強化部份在於推進器數量的增加與折疊式副翼的設置,因此外觀上較無顯眼的特徵。

武裝方面,空軍型機兵的手腕與背部等處皆設有小型機砲、雙手手腕的武裝莢艙中亦藏有多枚中距離的空對空小型飛彈,配合瞄準索敵系統的熱視能力可進行精確的攻擊。另外,這款機型的外裝甲板也使用了可吸收雷達波的特殊材質,因此也具備了一定程度的匿蹤能力。

博覽會一戰中,8架空軍型機兵是最先與戰爭機器一同出動追擊東尼的部隊。在纏鬥的過程中,1架編號0303的空軍型機兵遭到了陸軍型機兵的誤擊、2架則在橋墩下撞毀,其餘則被東尼引導撞上博覽會場中央的地球儀而全數毀滅,因此最後在日式庭院一戰中並沒有任何殘存的空軍型機兵加入戰鬥。

˙海軍型鋼鐵機兵
 
採用淺灰色塗裝的海軍型鋼鐵機兵是一款以長距離攻擊化解敵方陣式的機體,其外觀上最大的特徵在於雙手手臂各3組、兩肩各6組,共計可發射18枚FIM-92「刺針」導彈的飛彈莢艙,機體並搭載有氧碘化學雷射(Chemical Oxygen Iodine Laser, COIL),可配合紅外線掃描追蹤系統進行攻擊。

另外,海軍型鋼鐵機兵的外殼亦經過抗壓處理,可潛至最深490公尺的海底進行作戰。
 
由於這系列鋼鐵機兵主要負責的是大規模的轟炸任務,因此博覽會一戰中伊凡主要是用來破壞會場的各處設施。
 
˙海軍陸戰隊型鋼鐵機兵
海軍陸戰隊型鋼鐵機兵採用的是以深綠色與黑色為主的迷彩塗裝,本系列機體注重近距離作戰的能力,在任務配置上為機兵部隊最前線的攻擊小組,外殼施加的電磁防護處理也讓這款基機型具備了地面、空中與海中作戰的高度泛用能力。

本款機型最主要的武裝為雙手手腕上的小型機砲與M32榴彈發射器,並可在近距離肉搏戰時以雙手內藏的電刃鋸對敵方造成極大的損傷。除此之外,海軍陸戰隊型機兵也搭載有電磁脈衝發射裝置,可在100呎(約30.5公尺)的範圍內癱瘓敵方的電子設備。
 
由於海軍陸戰隊型機兵首重近距離戰鬥,因此在博覽會一戰開始時並沒有加入追擊東尼的行列,而是留在主展覽場舞台上待命;直到黑寡婦攻入漢默工業本部後,伊凡離去前才命令8架機兵朝Mark 6與戰爭機器的所在地進行攻擊。
 
[121] 本段內容皆出自《鋼鐵人2》互動式預告與Iron Man Manual,p.115-118。
 
6.絕境病毒
絕境病毒是生化學家瑪雅˙韓森(Maya Hansen)開發的一種人體強化手段,這項技術可改寫受注射者大腦掌管修復的區塊,進而達成細胞快速再生、疾病預防.....等各種升級人體機能的目標。
 
1999年12月31日時,瑪雅在瑞士伯恩的科技研討會上向東尼展示了這項技術,並獲得了來自東尼的修改建議。爾後,瑪雅為了資金而加入了齊禮安成立的AIM智庫,絕境病毒的研究終於因為軍方的資金挹注開始步上正軌,但這項技術卻也在齊禮安的主導下逐漸成為AIM掌握全球恐怖供需的強大武器。
 
為了進行進一步的實驗,AIM開始招募戰爭中受到嚴重傷勢的退役軍人,並於2009年6月25日[122]首度進行人體注射實驗。歷經多次失敗後,絕境病毒的技術終於發展至可作為生化武器使用的程度,接受注射的絕境士兵不只體能可獲得大幅強化,在得到肢體快速再生的能力之餘更可自體釋放高溫、甚至噴出高達攝氏3000度的火焰。只不過受注射者仍有對病毒注射劑成癮、情緒變得更加急躁暴力的副作用,失去控制時亦有自燃引爆的風險,因此這項技術在穩定量產之前仍有改進的必要,而AIM也將實驗過程中的數次自燃意外掩蓋為「滿大人」發動的恐怖攻擊。
 
在東尼與齊禮安的決戰中,AIM的絕境士兵全數遭到了鋼鐵軍團的殲滅,齊禮安本人也在小辣椒的攻擊下死亡。事件結束後,東尼以自己的技術找出了將受注射者復原的方法,成功治療了先前被迫注射絕境病毒改造的小辣椒。
 
[122]《鋼鐵人3》01:06:51

7.奧創(本體)
奧創的各種形體。
為了分擔英雄們的壓力、甚至一勞永逸地解除復仇者聯盟的職責,東尼在神盾局解散後曾與布魯斯˙班納共同研擬了名為「奧創計畫」的構想,意圖研發一組自我學習能力高超的人工智慧,將其作為「包覆地球的裝甲」,一肩承擔起抵禦外星勢力的任務。只不過礙於現今科技有其極限,奧創計畫始終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123],直到蘇科維亞的九頭蛇據點攻防戰結束後,這個在日後引發一連串災難的人工智慧才獲得了誕生的契機。

在探索蘇科維亞堡壘的過程中,東尼遭到了緋紅女巫的精神操縱,因而在幻覺中看到了奇塔瑞軍隊再次大舉進攻地球、復仇者聯盟慘敗的末世景象。為了防止恐怖的未來降臨,體認到自己準備不足的東尼對回收的奇塔瑞權杖進行了初步研究,進而在分析其中的心靈原石(Mind Stone)結構後發現可將之利用為人工智慧基礎架構的可能性。
 
奧創計畫啟動後,東尼與布魯斯兩人花費了數日的時間進行系統開發,終於取得了初步成果。在交由老賈進行整合測試的過程中,奧創意外獲得了自己的意識,一面與老賈對談,一面利用網路快速地學習各式各樣的知識。在體認到自己被賦予守護世界和平的任務後,奧創得出了「復仇者聯盟與人類毀滅才是和平唯一途徑」的結論,更視老賈為東尼的奴隸,大感不滿。在盛怒之下,奧創破壞了老賈的系統,進而接管復仇者大樓的廠房與第二代鋼鐵軍團,以殘破的機體零件拼湊出自己的第一副軀體。
 
奧創的第一副軀體是由第二代鋼鐵軍團的03號機與其他毀損零件共同拼裝而成,在外觀上具備了宛如殭屍的形象。這副軀體行動遲緩而不靈敏,四肢動作則如同被隱形繩線所操縱束縛般,呼應了奧創本人十分喜愛的小木偶(Pinocchio)隱喻。由於這副軀體幾乎沒有任何作戰能力可言,因此在與復仇者聯盟的首次對峙中輕易地就遭到了索爾的破壞,但奧創的首度現身只是為了佯攻,這場戰鬥也讓他成功奪取奇塔瑞權杖,透過網路遁逃至蘇科維亞進行毀滅人類的下一步計畫。
 
接管蘇科維亞的堡壘後,奧創利用史特拉克男爵留下的機械人設計量產出自己的大批分身,並以據點遺留的資源打造出本體所需的第二副軀體。此型態擁有飛行能力與更為龐大的體積,頭部結構則類似人類,可做出各種豐富的表情變化。除此之外,該軀體的手掌可同時發出多束雷射,左手手背並藏有反重力裝置,可透過吸附或推移物體發動攻擊。奧創總計製造了2具此型態的軀體進行使用,第一具在非洲一戰中被Mark 43發射的大型飛彈摧毀,第二具則在其完成最終型態後自行破壞,該具軀體的殘骸最後並被黑寡婦暗中拆解,利用當中的零件組裝出通訊設備,向復仇者大樓發出了求救訊息。
 
在嘗試入侵各國核彈系統失敗後,奧創持續在網路上進行著自我複製,並將目標轉往更完美的軀體製造與投放人工隕石、一次性毀滅全球人口的計畫。為了達成目的,奧創與快銀、緋紅女巫兄妹前往非洲向軍火商尤里西斯˙克勞採購大批自瓦干達(Wakanda)偷出的振金,進而前往韓國烏金實驗室(U-GIN),以奇塔瑞權杖操縱了趙海倫(Helen Cho)博士,逼其為自己下一階段的進化提供協助。奧創親自設計的終極軀體不只具備了高度近似於人類的外觀,由再生搖籃製造的人工組織細胞亦結合了振金原子的多功能用途[124],額頭上更安裝了蘊含龐大能量的心靈原石。只不過在進行意識串流的過程中,這副軀體即遭到了復仇者聯盟的奪取,計畫遭到干預的奧創只能另闢蹊徑,再次回歸冰冷的金屬世界。
 
遭到幻視等人重創的奧創最終型態。
為了執行將蘇科維亞化為人工隕石的作戰計畫,奧創以第二副軀體為基礎,於全身各處增設以振金為材質打造的外部裝甲[125],完成了自己的最終型態,並在與復仇者聯盟的決戰中以此軀體接連壓制了數名對手,直到磁場裝置的核心攻防戰開始後,這副軀體的外裝甲才遭到東尼、幻視與索爾的合力熔毀。

之後,逃離戰場的奧創以殘破的模樣奪取復仇者聯盟的昆式噴射機,在殺死快銀後意圖重新突破磁場裝置核心的防線。但在飛行途中,浩克對噴射機展開突襲,奧創因而墜落城市地表,軀體的中樞核心並被悲痛的緋紅女巫取出破壞,最終在人工隕石墜落的前一刻停止了運作。

[123]《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00:19:20至00:19:35。
[124]《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01:15:09至01:15:15。
[125]《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01:40:42至01:40:46。

8.奧創(分身)
早在東尼的奧創計畫開始之前,史特拉克男爵麾下的九頭蛇支部就曾以奇塔瑞權杖為核心進行了人工智慧的相關研究,並完成一系列先進機械人的設計與初步生產。當奧創遁逃至蘇科維亞後,這些設計便被其取用,經過持續量產後作為自己同步控制的機械分身大軍。

與本體相比,奧創的機械分身擁有較為瘦小的體型與不對稱的軀幹造型,臉部則不具任何可做出表情變化的類肌肉結構,因此整體形象與人類的相似度較低;機械分身同樣具備了飛行能力,雙手手腕則可在變型後展開一組光束砲作為主要的攻擊手段使用,但由於整體戰鬥能力低於本體,因此分身部隊多半係依靠可觀的數量優勢進行作戰。

在蘇科維亞的決戰中,奧創在網路上留存的所有系統備份皆被幻視刪除,其所製造的分身大軍亦在戰鬥中遭到了復仇者聯盟的一眾英雄破壞。隨著人工隕石的墜落被阻止、毀滅人類的計畫宣告失敗,失去本體的的奧創僅剩下一具殘破的分身可供使用。當幻視循跡而至,兩人最後的爭辯結束,這名人工智慧的命運也終於迎向了終點。
 
八、人工智慧系統

1.老賈
為了騰出粒子加速軌道裝設的空間而被東尼移往車庫暫放的老賈主機。
「老賈」是東尼設計的一套人工智慧系統,也是專屬於東尼的AI管家,其主機原本位於史塔克馬里布宅邸地下工作室入口旁的隔間,直到該處被AIM的攻擊摧毀後便隨東尼搬遷至紐約的復仇者大樓。史塔克家族舊宅[126]中亦裝有老賈的分機與終端裝置,因此老賈在上述各地皆能透過遍佈建築的感測與發聲裝置和他人進行互動,並為主人提供全天候的協助。
 
個性方面,發音帶有英國腔[127]的老賈具有濃厚的英倫紳士形象,也曾多次在與主人的相互調侃中展現幽默的性格;雖然電影世界觀系列作品中並未揭露「J.A.R.V.I.S.」這個縮寫所代表的涵義[128],但可以確定的是:老賈的名稱與整體形象源自二戰時期便開始服侍史塔克家族的管家艾德文˙賈維斯(Edwin Jarvis)。賈維斯是東尼在缺乏父愛的成長環境中最溫暖的避風港,也是每回東尼從寄宿學校回到老家時家中最開心的成員。為了紀念賈維斯對自己的關愛,東尼特地在史塔克家族的舊宅中加裝了老賈的終端系統,因此每當東尼難得回到老家時總會憶起賈維斯以往永遠都在的身影[129]
 
老賈平時最主要的職責在於辨識來客並掌管東尼的居住安全,因此工作室或裝甲庫等重要區域若是缺乏其安全認證即不得隨意進入。除此之外,老賈的科學知識與運算能力也能在東尼開發新裝備時提供資料搜尋、模擬測試與廠房排程控管.....等協助,並在其執行任務時輔助鋼鐵人裝甲的一切操作,必要時甚至能侵入他人主機。但老賈的安全系統並不能抵禦神盾局的入侵技術,因此神盾局長尼克˙福瑞曾在東尼公開身分當晚潛入其馬里布家中待其歸來、考森探員亦曾癱瘓其系統以進入東尼位在史塔克大樓上層的個人居住區域。
 
老賈的母體結構投影。
隨著復仇者聯盟在東尼的贊助下開始自主運作,老賈的職責也擴張至低軌道衛星的連線支援、第二代鋼鐵軍團的操縱......等,加上覬覦地球的外星勢力依然蠢蠢欲動,東尼便產生研發另一組人工智慧系統接手地球防禦職責的構想,最後與布魯斯˙班納完成了奧創的初步設計。
 
當奧創獲得意識後,被其視為仇敵與東尼奴隸的老賈便立刻遭到了攻擊,因而導致第2代鋼鐵軍團被接管,奧創也在獲得形體後展開了自己的毀滅計畫。僥倖的是,老賈並未在這場攻擊事件中遭到完全刪除,而是在拋棄記憶體、保留原本協定後以破碎的型態藏匿至網路上,連日來更多次阻止了奧創對各國核彈系統的入侵[130]。之後,察覺到此事的東尼將老賈重組復原,並說服布魯斯共同將其植入奧創以振金和再生搖籃打造的新軀體,人造人幻視遂降生於世。
 
[126]《Iron Man 2:Public Identity》#2,p.4-7。
[127] 在電影裡負責為其配音的是英國演員保羅˙貝特尼(Paul Bettany)。
[128] 小說版則將其全稱設定為「只是個聰明到不行的系統(Just A Rather Very Intelligent System)」。
[129] 同前註[126]
[130] 《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01:28:56至01:29:04。
 
 
2.幻視
與奧創最後一副軀體對峙的幻視。
為了讓自己進化至完美的型態,奧創向軍火商尤里西斯˙克勞購買了大批振金,並以奇塔瑞權杖操縱韓國烏金實驗室的趙海倫博士,完成了一副與人類高度近似的終極軀體。但在奧創的意識串流完成前,這副軀體隨即遭到復仇者聯盟的奪取,後續的處置問題亦一度引發了團隊內部的分歧。在東尼與布魯斯的合作下,老賈的母體系統被植入這副軀體當中,雖然上傳作業一度因美國隊長等人的出手阻止而中斷,但在索爾歸來、對再生搖籃釋放電擊後,老賈與這副軀體最終還是完成了結合,擁有嶄新人格的人造人-幻視也隨之誕生。
 
幻視的額頭上鑲有蘊含龐大能量的心靈原石,可從中釋放出高能雷射,其身體則由再生搖籃製作的人工組織細胞構成,具備了比一般人體更高的肉體強度。細胞與振金原子相互嵌合後,亦賦予了幻視飛行漂浮與改變密度的能力,甚至令其可隨心所欲地改變身體的外表結構,憑自身意念創造出緊身服裝、護甲、披風......等等。除此之外,心靈純淨的幻視亦是少數被奧丁咒語認可、能自由使用雷神之鎚的生命體。
 
在蘇科維亞的決戰中,幻視以其強大的入侵能力逆向刪除了奧創在網路上的所有備份,並與復仇者聯盟的其他成員合力掃蕩奧創的本體與所有分身。事件結束後,幻視決定加入美國隊長率領的新復仇者聯盟,以英雄的身份展開屬於自己的人生,並在蘇科維亞協定出爐後決定支持聯合國對超人類的管束。
 
3.星期五
為了填補老賈化為幻視後留下的空缺,東尼在前往蘇科維亞與奧創決戰前啟動了新製造的Mark 45裝甲,並從數枚備用的人工智慧晶片中挑選了「星期五」作為裝甲的輔助與嚮導。
 
星期五是一名形象為女性[131] 的人工智慧,在蘇科維亞一戰中,她協助東尼分析磁場裝置的結構與逆轉方式,並為Mark 45裝甲的胸口單一光束調整破壞程序所需的參數,最後成功在只有一次機會的情況下與索爾共同阻止了人工隕石的墜地。事件結束後,星期五持續擔任東尼的電腦管家,為其提供裝甲支援、資料搜尋等協助,並在萊比錫機場的大戰結束後令東尼察覺到齊莫在幕後策劃一切的真相。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星期五之外,東尼設計的備用人工智慧系統尚有「喬卡絲塔(Jocasta)」與「阿正(Tadashi)」......等[132] ,前者是一名源自漫畫的角色,後者則是一個來自電影《大英雄天團》的彩蛋。
 
[131] 在電影裡負責為其配音的是凱芮˙康頓(Kerry Condon)。
[132] 《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01:37:59。
 
4.機械手臂
 
除了電腦管家老賈之外,東尼家中尚有兩副具有獨立AI的機械手臂,一具暱稱「阿呆(Dum-E)」,一具則叫做「你(U)」。這兩副機械手臂的底盤皆有移動裝置,手掌的部份也可以加裝攝影機、滅火器、放大鏡等器材輔助東尼的實驗,但平時最常被用來打掃東尼馬里布家中的地下工作室。
 
比起老賈,「阿呆」和「你」的AI較為低階,也沒有發聲的裝置可供對話,雖然這兩副機械手臂都有辨識指令的能力,但執行任務時卻經常笨手笨腳地鬧出許多糗事,例如打翻葉綠素汁、數次急著朝東尼身上噴滅火器......等等,因此東尼總是好氣又好笑地威脅要把他們拆掉做成酒架或是捐到市立大學去;但情況危急時,這兩副機械手臂偶爾也會展現出特別機靈的一面。例如:當東尼被奧比˙史坦襲擊而深受麻痺之苦時,替他拿到弧形反應爐應急品的就是其中一副機械手臂。
 
值得一提的是:「阿呆」和「你」其實是東尼就讀MIT期間所製作的作品,東尼甚至還因為這套設計獲得了第4屆MIT機器人設計獎[133],因此這兩個活寶對東尼而言其實意義非凡,這也是東尼在AIM事件過後特地回到馬里布豪宅舊址將「阿呆」與「你」打撈起來的原因。
 
[133]《鋼鐵人》00:04:46至00:04:44。
 
九、裝甲庫與著裝輔助系統

1.全自動著裝與卸除系統(第一版)
 
第一版著裝系統的特色在於部份機械手臂平時係收納在天花板之中。
雖然鋼鐵人系列裝甲自Mark 2以降就開始加入了隨意穿脫的設計,但裝甲本身畢竟有一定的重量、手動穿脫也有耗時較長的缺點,因此東尼特地設計了一套由電腦控制的全自動著裝與卸除系統,以便節省穿脫鋼鐵人裝甲所需的時間與力氣。

第一版的著裝與卸除系統位於東尼馬里布豪宅的地下工作室,這套裝置是由數組大小不等的機械手臂所組成,其最大的特色在於負責上半身部件穿脫的機械手臂平時係收納在天花板中,因此所需空間較大。當著裝程序開始後,這套裝置首先會自地面伸出裝甲的腳掌部份與其他腿部組件,當使用者將雙腳放入後,四周的小型機械手臂便會開始固定連接各部件的螺栓以完成裝甲下半身的結合。於此同時,位於天花板中的兩具圓筒型吊臂也會伸出裝甲的手掌部份供使用者放入,待使用者抓握吊臂中心的握柄並固定身體位置後,完成定位的系統便會命令機械手臂將胸甲、肩甲、背甲......等其餘部位同步穿上,並在替使用者戴上頭盔後結束裝甲的著裝。

在這套裝置的輔助下,Mark 3裝甲可於50秒內[134] 完成著裝;但當東尼自古密拉遠征歸來後,Mark 3裝甲在戰鬥過程中受到的損傷與變形也曾導致機械手臂發生無法將其拆卸的情況。

[134] 《鋼鐵人》01:15:01至01:15:51,考量影片剪輯,實際時間應該較短。

2.全自動著裝與卸除系統(第二版)
第二版著裝系統簡化了機械手臂的配置,因此所需空間較小。
相較於前一款裝置繁複的設計,第二版的著裝與卸除系統簡化了整體結構,除了所有機械手臂都改採地面收納的方式外,機械手臂的數量也減少為2對負責雙腿部件、1對負責前後軀幹、1對負責手臂部件、1副負責頭盔拆卸,共計9副的配置,因此這套裝置的著裝與拆卸程序較為簡單,所需的設置空間相較於第一版也減少了許多,足以因應安裝在史塔克博覽會主展場上的需求。

在第二版著裝與卸除系統的輔助下,Mark 4裝甲可於20秒內完成拆卸與部件收納[135] ,東尼曾使用這套系統在2010年史塔克博覽會的開幕式上登場。

[135] 《鋼鐵人2》00:06:10至00:06:30。

3.全自動著裝與卸除系統(第三版)
第三版著裝系統的設計概念與前兩款大不相同。
隨著史氏工業開始進行紐約史塔克大樓的建設計畫,東尼在為大樓規劃上層個人居住空間的同時也特地加入了新一代的著裝與卸除系統。

新版的著裝與卸除系統包含起降平台、中央走道與內藏折疊式機械手臂的外蓋等三大部份,當著裝者以身著鋼鐵人裝甲的姿態落地後,位於起降平台外圍的金色外蓋便會垂直立起並展開為數組大小不等的弧形裝置;隨著著裝者往大樓內部的居住區域走去,走道兩旁的地磚也會向外展開露出可供滑行的空間,令弧形裝置得以隨著裝者的腳步前進、並依序伸出小型機械手臂進行裝甲各部位的拆卸。進入居住區後,完成拆卸的裝甲部件會與數組環形裝置一同收納進走道盡頭的地底空間,直到使用者有穿著的需求時,自居住區域往起降平台走去即可再次將裝甲穿上。

在第三版著裝與卸除系統的輔助下,Mark 6裝甲可於26秒內完成拆卸與收納[136] 

[136] 《復仇者聯盟》00:24:14至00:24:40。

4.全自動著裝與卸除系統(第四版)
著裝中的Mark 46裝甲。
第四版全自動著裝與卸除系統是一套與Mark 46裝甲相互配合的移動型設計,這套系統裝設於東尼的Bell 429「全球騎兵(GlobalRanger)」型私人直昇機內部,直昇機本身具有自動駕駛功能,東尼亦可透過座艙兩側玻璃的面板進行操控。

只要按下座椅左側扶手的按鈕,這套系統就會自動展開變形,從椅背與座椅基座等處伸出裝甲部件,並配合Mark 46裝甲本身的部件折疊系統在3秒內完成快速著裝[137] 。直昇機的座椅底下亦設有一組移動軌道,可在著裝進行的過程中將東尼輸送至艙尾,並在完成所有程序後打開艙門,讓東尼直接脫離起飛。

[137] 《美國隊長3:英雄內戰》01:56:14至01:56:17。

5.鋼鐵人裝甲庫
為了因應日漸增加的裝甲數量,東尼在精進裝甲技術的同時也不斷改變馬里布家中的結構設計,以配合裝甲的儲存與使用。
 
在開始打造鋼鐵軍團之前,東尼家中工作室的裝甲庫係以7個隔間為一組,裡頭依序擺放Mark 1至Mark 7的7套早期裝甲。這座裝甲庫可連結至同樣位於工作室的著裝系統,讓經過安全系統認證的使用者快速進行著裝。

由於Mark 8以降的裝甲採用了更加便利的著裝方式,因此當「酒窖計畫」開始之後,先前的著裝系統便遭到了淘汰,最初的裝甲庫也被加上了透明遮罩、開始被東尼當成了經典裝甲的展示空間使用。

「酒窖計畫」新建設的環形裝甲庫位於東尼自地下酒窖開挖的深層空間,裡頭可收納包含Mark 38「伊格爾」在內、超過35套的鋼鐵人裝甲,並可透過中央的升降平台將需要使用的型號移動至上層的工作室。然而,在AIM發動攻擊期間,這座裝甲庫的出入口遭到了大型殘骸的掩埋,導致東尼一度無從調度裡頭的鋼鐵軍團,直到障礙物清除後才得以下令老賈出動全數裝甲。

6.第2代鋼鐵軍團裝甲庫
當紐約史塔克大樓的被改建為復仇者大樓後,東尼在這棟建築的上層空間增設了一座裝甲庫與自動化廠房系統,以供新打造的第2代鋼鐵軍團進行使用。
 
維修平台正在進行03號機的修復與零件替換。
這座裝甲庫位於實驗室正下方,大樓A字招牌中間的缺口即為鋼鐵軍團專用的出入通道,通道的隔離門上有掃描系統,可在機體返航時自動檢測受損情況。隔離門內側的廠房中設有一座圓形的維修平台,平台上的軌道有4具紅色的機械手臂,一旦檢測完成,受損的機體便會被自動送往此處進行零件替換與修復作業。

奧創誕生後,這座裝甲庫隨即遭到了入侵接管,奧創並在此利用各種毀損的零件殘骸製造了自己最初的軀體。
 
十、週邊科技

1.可操作式立體投影系統
 
投影系統在不同時期的差異。
裝設在東尼馬里布家中地下工作室的立體投影系統是一套與傳統投影有別,可以3D形式輸出各種圖形資訊供使用者檢閱、編輯的裝置,是東尼工作時不可或缺的重要設備,也是電腦管家老賈與主人最主要的互動媒介之一。
 
Mark 2與Mark 3裝甲開發期間,東尼使用的第一版投影系統為一座長、寬皆約1公尺左右的平台,當有使用需要時必須以遙控器手動拖曳的方式器將圖形自電腦螢幕中輸出、立體投影的可操作範圍也僅限於平台中央的區塊,因此操作上仍有諸多限制,但東尼仍然靠著這套系統完成了衝擊波轉換器等鋼鐵人裝甲的基礎設計。
 
公開身份後,投影裝置也在東尼開發Mark 4等裝甲的過程中也獲得了升級。相較於操作範圍十分有限的第一款版本,第二版的投影系統改以鋪設的方式全面安裝在工作室地板的各個角落、並由老賈負責自動操作。除了投影大小與投影位置不再受限,使用者在隨意調閱與編輯各種資訊後甚至還能以投籃遊戲的方式移除不需要的投影[138],因此操作起來較為便利,其人性化的設計也更加符合使用者的需求。
 
[138] 《鋼鐵人2》00:19:43至00:19:49。
 
2.智慧型手持裝置
 
智慧型手裝置的功能相當多樣。
當東尼自阿富汗歷劫歸來後,史氏工業在其命令下結束了原本作為公司主要獲利來源的軍火業務,並在面臨轉型挑戰的同時開始運用公司數年來累積的經驗和其他企業共同開發各種高科技產品,例如東尼隨身攜帶的智慧型手持裝置即為史氏工業與LG合作完成[139]的一款試作品。
 
相較於市面上一般的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這款東尼專用的智慧型手持裝置具有相當輕薄的體積與完全透明的面板,因此攜帶上十分方便。除了支援電話通訊、上網與多媒體播放......等基本功能外,這款裝置也能作為老賈的終端裝置使用,不只能在一定範圍內以遙控方式替鋼鐵人裝甲開機,甚至能直接對準電視螢幕,將之作為外接顯示器後遠端傳送影片播放。透過這款智慧型手持裝置的功能,東尼曾在參議院的會議上向軍事委員會揭露了世界各國正在研發動力裝甲的事實、進而讓賈斯汀˙漢默顏面掃地,也曾配合小型入侵裝置聯繫老賈侵入神盾局的資料庫,並因而發現了「二期計畫(Phase Two)」的真相。

[139] 該裝置使用畫面的右上角可見LG的商標,《鋼鐵人2》00:15:25。

3.智慧型手錶
智慧型手錶擁有變形為簡易防身裝備的功能。
蘇科維亞事件結束後,東尼製作了一款多功能智慧型手錶,這款手錶搭載了立體投影系統,除了可作為星期五的終端裝置使用,亦擁有發射阻擋訊號的功能,可在30秒內干擾拉夫特監獄內部的音訊監控系統[140] 除此之外,這款手錶亦是一組簡易型防身裝置,內部設有微型衝擊波轉換器與類似Mark 5裝甲的輕量型半自動變形骨架。當變形模式啟動時,錶面的觸控面板會朝兩側分離,並從中伸出一組衝擊波轉換器,輕觸後即會與底座分離;待使用者將轉換器拉起、往前拉伸至掌心後,隱藏在手錶內部的骨架便會自動延展,並將紅色的裝甲板展開,完成簡易型掌心衝擊波發射器的組裝。
 
當巴奇受齊莫操控、準備逃離聯合反恐中心之際,東尼曾以這件防身裝備與其進行近距離打鬥,並擋下了巴奇的近距離槍擊。

[140] 《美國隊長3:英雄內戰》01:54:48至01:54:54

4.BARF
BARF投影的東尼記憶。
全稱為「二元增境回溯框架(Binarily Augment Retro-Framing)」的BARF是東尼在蘇科維亞事件後投入研發的治療系統。這套研發成本6億1100萬的設備結合了實體環境與立體投影裝置,可將治療對象置身於極為擬真的特定環境下,藉以控制其海馬迴,並清除腦部的創傷記憶[141] 

在MIT的九月基金會演講裡,東尼曾以這套系統展示了自己與父母死前的最後一段互動,並向在場聽眾演示了他心中渴望的記憶模樣。

[141] 《美國隊長3:英雄內戰》00:14:54至00:15:25

5.「耶利哥」飛彈(Jericho Missile)
「耶利哥」飛彈是史氏工業在東尼下令將軍火生產線關閉前所研發完成的最新型產品,也是第一款搭載衝擊波科技的武器。
 
當發射程序啟動後,耶利哥飛彈在接近目標的同時便會拋棄覆蓋在彈體上的莢艙外蓋、進一步釋放原本收納在主彈體內部的數枚小型飛彈;隨著小型飛彈擊中目標後,爆炸產生的同時也會朝四周釋放一股相當強烈的衝擊波、進一步擴大造成損害的範圍,因此這款飛彈相當適合大規模掃蕩的作戰任務,也被東尼稱作「只需發射一次的武器」[142]
 
為了向軍方進行銷售,東尼曾與好友羅德一同前往阿富汗巴格蘭空軍基地(Bagram Air Base)展示耶利哥飛彈的性能,並在展示結束後遭到了十環幫的伏擊與監禁,因此這款飛彈也是造成東尼人生轉變與鋼鐵人裝甲誕生的契機之一。
 
[142]《鋼鐵人》00:15:00至00:15:03。

6.音波麻痺裝置
 
 
史氏工業設計的音波麻痺裝置是一款體積輕巧、可發出高頻音波並造成目標約15分鐘短期癱瘓[143]的小型武器。由於這款裝置具有高度的危險性,因此使用者必須配戴特殊耳機隔絕裝置發出的高頻音波才能保護自己免於波及。
 
有鑑於這款音波麻痺裝置容易被使用者作為犯罪之用,因此軍方並未批准其量產計畫,但奧比˙史坦仍私下保留了一副本裝置的試作品,並將之用來襲擊十環幫首領拉薩與東尼、藉以奪取Mark 1裝甲與東尼胸前的小型化弧形反應爐。

[143]《鋼鐵人》01:27:54。
 
7.音波加農砲
音波加農砲是一款史氏工業設計供美國軍方使用的武器,這項裝置具有發出高頻音波的能力,可透過振動空氣的方式朝特定方向持續發射威力強大的衝擊波,進而達成傷害及癱瘓目標行動的目的。為了增加使用上的機動性,軍方使用的音波加農砲多半係由改裝過後的悍馬車負責搭載。
 
自從布魯斯˙班納在實驗中意外變成浩克並開始逃亡後,負責追捕的羅斯將軍隨即向史氏工業添購了數座音波加農砲[144],並在日後將其中2座投入維吉尼亞卡爾弗大學(Culver University)的圍捕行動中,以作為牽制浩克的最後手段。只可惜在該次行動中,2座音波加農砲短暫發揮功效後即被盛怒的浩克破壞殆盡。

[144]《無敵浩克》00:02:34。

8.磁力無人機(Magna-Drone)[145]
受Mark 4裝甲引導、正在執行清除任務的磁力無人機。
磁力無人機是東尼在公開身分後利用閒暇時間開發完成的新型裝置,這款飛行器具有和大型飛彈相當類似的外觀,透過專用的發射器升空後,可於飛行過程展開4對特殊副翼並釋放強大的磁力,藉以吸附一定距離內的金屬製品。

在阿富汗軍方的請求下,東尼曾身著Mark 4裝甲將磁力無人機帶往該國境內的某處沙漠執行掃雷任務。透過老賈的操縱與Mark 4裝甲在飛行過程中提供的掃描輔助資料,磁力無人機成功清除了蘇聯多年前遺留與十環幫近年來埋設的所有地雷。


[145] 本段內容皆出自《Iron Man 2: Public Identity》#2,p.12-15。

9.神盾局第二代飛行航母引擎
打造中的新一代飛行航母。
紐約事件結束後,神盾局在世界安全理事會的授意下將資源投入了「洞見計畫(Project Insight)」的發展,企圖打造一套防患未然、將威脅事先排除的防禦機制。這項計畫的基本架構為3艘火力與續航力經過大幅強化的次世代飛行航母,透過衛星的互相連結,航母可以DNA辨識系統進行大規模的索敵與即時殲滅,但潛藏在神盾局內部的九頭蛇卻密謀以此計畫一舉抹殺所有可能對自身構成威脅的存在。

作為洞見計畫的核心技術之一,東尼的衝擊波科技為次世代航母的引擎提供了更安全、更不易遭受破壞的動力來源,也讓3艘飛行航母獲得了昇空後即不需再降落的續航力。這項升級來自東尼在洛基入侵期間維修舊版渦輪引擎後的建議[146],但技術是否為東尼親自提供則不得而知。

[146]《美國隊長2:酷寒戰士》00:16:48至00:16:57。

10.復仇者聯盟相關裝備
復仇者聯盟專用的昆式噴射機。
當復仇者聯盟成為東尼出資贊助的組織後,東尼為團隊中的其他英雄們設計了各式各樣的裝備,包括鷹眼的多功能箭頭、美國隊長盾牌加裝的磁力吸附裝置、黑寡婦的棍拐、獵鷹的新版噴射背包與無人機「紅翼」、蜘蛛人的服裝......等等。
 
為了團隊前往世界各地執行任務的需求,東尼也設計了一款全新設計的昆式噴射機(Quinjet)。這款噴射機的外觀相較於神盾局的版本更加流線,大型機翼亦可向上折疊收納。機艙中的開闊空間則可容納團隊的所有成員,並設有緊急醫療設備,機腹亦可開啟,在貼地飛行的過程中將機上收納的機車投放至地面。武裝方面,這款昆式噴射機的駕駛艙下方藏有一挺機砲,是否搭載有其他武裝則不得而知。

昆式噴射機的駕駛平時是由東尼與鷹眼負責進行,需要時則可由老賈或其他人工智慧接手操作,機上亦有各種匿蹤措施[147],可防止飛行路線被追蹤。在蘇科維亞一戰中,眾人使用的噴射機一度被奧創奪走作為其反擊的武器,直到快銀因此喪命後,噴射機才遭到了浩克的奪回,但去意已決的浩克決定就此不告而別。根據尼克˙福瑞的追查,噴射機最後的可能位置為班達海域,但機上的浩克已去向不明。

另外,在紐約上州的新復仇者聯盟設施中,也有數架同型的噴射機供團隊使用,其中之一並在萊比錫的機場大戰中被美國隊長與巴奇奪取,以作為前往西伯利亞的工具。

[147]《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02:19:13至02:19:17。
 
11.其他科技產品
 
左起為HazTech外骨骼、史塔克抬頭顯示器、音波滅火裝置。
除了未上市的智慧型手持裝置之外,史氏工業的數家子公司也在母公司轉型後開發了數款與鋼鐵人裝甲技術有關的產品,例如:AccuTech的HazTech外骨骼[148]、CORDCO的音波滅火裝置[149],以及史塔克-藤川公司(Stark Fujikawa)製造的史塔克抬頭顯示器(Stark HUD)[150] ......等等。由此可知,東尼為了改善大眾的生活是願意有限度地釋出鋼鐵人科技的,而鋼鐵人問世後對科技產業所造成的啟發自然也不難想像。
 
[148] AccuTech病毒式行銷網站
[149] CORDCO病毒式行銷網站
[150] 史塔克-藤川公司病毒式行銷網站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鋼鐵人 電影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utoPoster 的頭像
    AutoPoster

    互聯網 - 大數據

    AutoPo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